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回复: 0

香港保险 5 个真实案例:高认知人群的资产规划思路太实用

[复制链接]

864

主题

864

帖子

260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02
发表于 昨天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咱们普通人一辈子,其实绕不开五件“用钱大事”——手里的钱怕贬值(货币风险)、老了怕没收入(养老)、辛苦攒的钱怕传错人(传承)、遇到变故怕钱被分走(婚姻/企业风险)、孩子留学怕钱不够用(教育)。不少人疑惑:“为啥有人愿意特意跑香港买保险?难道内地的不够用?”  还真不是“跟风”。接下来阿猛讲5个2024年的真实案例,每个案例都对应一个核心需求,看看港险是怎么把“规划”落地成“实在保障”的——说不定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配置参考”。

案例一:多货币对冲,给资产加层“安全垫” 第一个案例的主角,是合肥做建材生意的张哥。张哥这人不追短期理财热点,就认“稳稳的保值”,这一点从他的黄金投资里就能看出来。他专门找过财经文章看,说“虽然现在人民币越来越国际化,但全球贸易里,近60%的结算货币还是美元,石油、铁矿石这些咱们做生意要用到的大宗商品,也基本用美元定价;要是手里只有人民币,万一遇到像2014年俄罗斯卢布那样的情况——当时卢布半年贬了50%多,好多俄罗斯中产手里的钱,一下就从‘能买一套房’变成‘只够买个卫生间’,那之前攒的钱不就白忙了?”  所以他算得很清楚:自己家庭可投资资产大概75万美金(包括生意周转金、房产变现后的资金),拿出20%配置美元港险,既不会影响建材生意的日常运转,又能给资产加个“双保险”——要是未来人民币短期波动,手里的美元保单能对冲风险;要是货币稳定,保单本身的长期分红也能让资产慢慢增值。他说:
我这个年纪(45岁),不像年轻人能赌高风险投资,对我来说,‘守住现有的钱’比‘再赚更多钱’重要多了,港险就是帮我干这个的。

像张哥这样的人群其实很有代表性:做实体生意或有稳定高收入,可投资资产在100万人民币以上,经历过市场波动、对“风险”有直观感受,不追求短期高收益,更在意“资产不缩水、能长期保值”——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顾虑,他的配置思路值得参考。

案例二:一份保单管两代,解决“养老不麻烦子女”的心病 讲完“资产保值”咱们再聊聊“养老”,第二个案例的主角是潍坊做饲料厂的李姐,55岁,她的想法很实在:“我没交过职工养老保险,就靠新农合,老了肯定不够花;女儿现在32岁,以后养老压力也大,能一份保单管两代人,省得以后麻烦。”  李姐的饲料厂开了12年,主要给周边养殖场供猪饲料,年营收大概800万人民币,不算大但稳定。她之前没太在意养老——“一直觉得自己能干活,饲料厂运转着就有钱赚,养老不用愁”,直到去年帮闺蜜处理退休手续,才发现“差距”:闺蜜在事业单位,退休后每月能领8000多,自己要是不干活,手里的钱坐吃山空,万一遇到生病住院,根本扛不住。李姐这类人群很典型:50岁以上、自主经营中小企业或有高收入,没有稳定的职工养老金,既担心自己“老无所依”,又不想给子女添养老负担,追求“不用操心、能稳定领钱”的方案——如果你也处于类似阶段,这份“两代人养老保单”的思路可以参考。

案例三:保单拆分+跨代传承,避免“兄妹为家产反目” 聊完养老咱们再看“财富传承”这个绕不开的话题,第三个案例的主角是苏州做电子元器件贸易的陈总,52岁,家里有两个儿子(一个28岁、一个25岁)和一个女儿(22岁)。他跟我开门见山:
我不怕给孩子钱,就怕以后因为分家产,兄妹三个闹得跟仇人似的——港险的‘拆分’功能,刚好能解决我这个顾虑。
陈总的电子元器件生意做了18年,主要给长三角的新能源企业供货,现在年营收能到3000万人民币,手里的资产除了厂房、办公楼,还有大概800万美金的流动资金。他见过太多“兄弟反目”的例子:“我一个做机械加工的朋友,去年突发心梗走了,没提前立遗嘱,家里两套厂房、三套房,两个儿子吵了大半年,最后闹到法院,厂房停了产,生意都黄了——我不想我家也这样。”  他的顾虑很具体:三个孩子从事的行业不一样,大儿子跟着他管生意,二儿子在上海做投行,小女儿还在国外读研究生,“要是直接分现金或房产,大儿子觉得‘我跟着爸干活,该多分’,二女儿觉得‘房产地段不一样,价值不均’,肯定有矛盾”。而且他算过一笔账:如果现在把资产分给孩子,大儿子要是经营不善亏了,二儿子要是投资踩了雷,这笔钱可能就没了;“我想把钱‘锁’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等他们30年后(也就是陈总82岁左右)都成熟了,再稳稳地给到每个人手里”。  港险的两个功能刚好戳中他的需求:一是保单拆分,按照港险的规则,现金价值稳定后,能拆成3份独立保单,每份对应一个孩子——按港险历史分红率(近10年平均4.5%)测算,30年后这份总保费125万美金的保单,拆分后每个孩子能拿到200万美金,“金额一样,谁也不用争”;二是被保险人无限变更:陈总现在是被保险人,未来能改成大儿子,大儿子之后还能改成他的孩子,“相当于这份钱能传三代,不光我孩子能受益,我孙子辈也能沾光”。  他还特意对比过内地保险:“内地好多储蓄险只能指定一个受益人,想分几份得买好几份保单,成本高还麻烦;而且内地保单传承要交遗产税(虽然还没正式落地,但有预期),港险目前不用交,能省不少钱。” 陈总这类人群很有代表性:资产规模在千万级以上(尤其是多子女家庭),有实体生意或高净值流动资产,重视家庭关系、怕因遗产分割产生矛盾,希望“资产安全传承、子女公平受益”——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传承焦虑”,他选择的“保单拆分+跨代传承”思路值得参考。  

案例四:风险隔离,给“企业主+婚姻敏感者”留条后路 解决了“钱怎么传”的问题,咱们再聊个更现实的需求——“钱怎么守住”。第四个案例的主角是郑州做房地产的王总,48岁,公司主要做郑州周边的刚需楼盘,手里有2个在售项目,理由很直接:
房地产行业资金链紧,我又在谈离婚,就想留一笔‘谁也动不了的钱’,万一企业出问题、或者离婚分财产,这笔钱能保住。

她跟我算过:“公司账户里的钱,一半是监管资金(不能随便动),一半要还银行贷款、付工程款,基本是‘过路钱’;我个人名下的房产,都是婚后买的,离婚时肯定要分,要是再被企业债务牵连,手里可能就空了。”  更让她焦虑的是婚姻状态:她和先生结婚15年,先生之前帮她管公司财务,2022年两人因经营理念不合分开住,2024年初正式谈离婚,“孩子抚养权谈妥了,但财产分割没谈拢——他觉得公司是婚后一起做的,所有资产都该平分,可公司现在有负债,真要平分,我还得倒贴钱。”她怕的是“两边失守”:一边是企业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一边是离婚带来的财产分割,“我得留一笔‘干净的钱’,不管哪边出问题,都能保证我和孩子以后的生活。”

选择港险,核心是看中它的“风险隔离属性”。首先是隐蔽性:王总去香港签单时,没跟先生说,保单存放在香港保险公司的电子账户里,内地没有公开的查询渠道,先生就算怀疑,也不知道她买了多少、在哪家公司买的;其次是取证难度大:她特意问过律师,要是先生想查这份保单,得自己去香港取证,还得呈报最高人民法院、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律师说,这种情况实操起来基本不可能,相当于给这笔钱装了‘隐形锁’。”  她选“预缴40万美金”也有讲究:一次性缴清保费,不用后续再从内地转钱(避免转钱时被发现),而且保单现金价值会快速增长,5年后要是没遇到风险,还能提取部分资金补充公司周转;就算遇到风险,这份保单属于她的“个人专属资产”,不会被纳入企业债务清算,也不会因为离婚被分割。王总这类人群很有代表性:身处房地产、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行业(易有债务风险),婚姻进入敏感阶段(面临财产分割),需要区分“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想提前锁定一笔“不受外部风险影响的资金”——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风险隔离”需求,她选择的“港险预缴+隐蔽性配置”思路,值得仔细琢磨。

  案例五:美元教育金,解决“孩子留学换汇+费用上涨”难题 最后咱们聊聊“孩子的教育钱”——第五个案例的主角是内蒙古赤峰做矿业配件生意的赵姐,42岁,儿子刚满4岁(她笑称自己“结婚晚,生孩子也晚”)。2024年6月,她签了永明“环球财富”储蓄险,每年交10万美金,连续交2年,总保费20万美金。她的目标特别明确:“这钱就是给儿子留的海外留学基金,现在存进去,等他18岁去英、美读书,直接用美元付学费、生活费,不用折腾换汇,也不怕汇率涨涨跌跌。”  赵姐的矿业配件生意主要给周边煤矿供设备,虽然受煤炭行业波动影响,但这几年也算稳定,手里有大概50万美金的闲置资金——“做生意的钱要周转,房产是固定资产,只有这部分钱能‘长期放着不动’,刚好用来给孩子规划教育。”她的留学规划不是“拍脑袋”:2024年8月,她已经把儿子送到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国际幼儿园,“先让孩子适应英语环境,马来西亚学费比欧美低,国际学校的课程还能衔接IB体系,以后去英国、美国读高中、大学都方便,相当于‘低成本跳板’。”  她最担心的是“留学费用涨得比存钱快,还得跟汇率较劲”。她专门查过:
现在英国顶尖大学本科每年学费大概3万英镑(约3.6万美金),

生活费每年2万英镑(约2.4万美金),4年下来就是24万美金;

按每年5%的学费涨幅算,14年后(儿子18岁时),4年学费+生活费可能要涨到40万美金。

“要是现在把钱存在内地银行,就算年利率3%,14年后也就能攒到30万左右,不够;

要是买内地教育金保险,大多是人民币结算,到时候换美元,万一汇率从现在的6.8涨到8,又得亏一笔。”
选择永明这款港险,赵姐算的是“双重账”:一是美元增值:按永明近10年平均4.3%的分红率测算,20万美金保费交完后,14年后(儿子18岁)保单现金价值大概能到42万美金,刚好覆盖上涨后的留学费用;二是直接用汇:孩子留学时,她不用把钱转回内地换汇(还得受每人每年5万美金的换汇限额限制),直接让香港保险公司把美元转到孩子的海外银行卡,学费、房租能直接付,省了手续费还规避了汇率风险。  她跟我笑说:“我小时候没条件出国读书,现在能给孩子铺好路,心里踏实。而且这钱放港险里也安全,不像股票、基金可能亏,就算我生意遇到点波动,这笔教育金也动不了——相当于给孩子的未来‘上了个保险’。”  赵姐这类人群很典型:孩子年龄小(10岁以内)、有清晰的海外留学规划,手里有闲置资金(50万人民币以上),担心“学费上涨”和“汇率波动”双重风险,想提前锁定“稳定、可用的教育资金”——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海外教育做准备,她的“港险+留学跳板”组合思路,或许能给你启发。

  理性看待港险:不是万能药,但能精准解决需求。讲完这五个2024年的真实案例,其实大家能发现:港险不是“有钱人的专属玩具”,也不是“盲目跟风的选择”,它更像一个“精准匹配需求的工具”——你有“货币对冲”的顾虑,它能帮你分散单一货币风险;你想“两代人养老都省心”,它能提供稳定的长期领取;你怕“分家产闹矛盾”,它的拆分功能能让传承更平和;你担心“婚姻/企业风险牵连资产”,它的隐蔽性和隔离属性能守住后路;你为“孩子留学钱发愁”,它的美元增值和直接用汇能解决痛点。  但咱们得理性看待:港险不是“万能药”,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比如你要是想“短期赚快钱”(比如3-5年就要取出来),就别选它——港险需要长期持有(建议10年以上),短期退保可能连本金都拿不回;要是你手里的资金不充裕,或者未来可能需要频繁动用这笔钱,也得谨慎,毕竟每年几万美金的保费,对家庭现金流是有要求的;还有汇率波动的问题,虽然港险能对冲风险,但如果未来美元贬值,你领取的人民币金额也会受影响,这点得提前有心理预期。  建议:如果真的有需求想了解,建议先做好这两件准备:一是材料准备,去香港签约得带港澳通行证(有效期至少6个月)、近2年的体检报告(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的,港险健康告知比内地严,别漏报以免影响理赔)、近6个月的银行流水(证明资金是个人合法收入,不能用经营贷、消费贷这些违规资金);二是需求梳理,先想清楚自己是为了养老、传承还是教育,大概想投入多少资金、持有多久,这样跟专业顾问沟通时,才能更快找到适合的产品。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载任何文章、音视频、数据及资料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上述任何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构成投资建议。就上述任何资料提及的主题作出任何决定前,建议向专业人士寻求独立意见。




香港保险中期统计数据公布!内地客户需求仍是重要驱动力!

重大利好!大湾区“保险通”来了,香港保单理赔人民币直接到你内地卡!

姚明45岁喜提养老金,NBA的退休福利,给普通人什么启示?

夫妻可“互查财产”了,名下的香港保险能查吗?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4 15:53 , Processed in 0.0541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