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回复: 0

郎教授“炮轰”香港保险?别被带偏!3000字说清真相与选择“香港保险就是个'坑',内地人别再当冤大头了!”

[复制链接]

873

主题

873

帖子

262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29
发表于 前天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郎咸平教授在一场经济论坛上的发言,把香港保险再次推上风口浪尖。他直言香港保险“收益虚高、理赔困难、监管真空”,甚至用“割内地韭菜”来形容其本质。

这番言论一出,后台瞬间炸了——有已经买了香港保险的客户慌着咨询“要不要退保”,有正在观望的朋友直接打了退堂鼓,还有人发来截图问“郎教授都这么说了,是不是之前的科普都错了?”

作为深耕保险领域8年的从业者,今天我们不站队、不抬杠,就从郎教授的核心质疑点出发,结合真实案例和监管政策,用3000字把香港保险的“好与坏”讲透。看完这篇,你再决定要不要买、该怎么买。



一、郎教授的3大质疑,真的站得住脚吗?

郎教授的发言之所以有冲击力,源于他“经济学家”的身份背书。但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从来不是一句“好”或“坏”能概括的。我们先拆解他最核心的三个观点,逐一对照事实。
质疑1:“香港保险分红都是噱头,实际收益根本达不到”

这是郎教授最尖锐的批评,也是客户问得最多的问题。他以某款香港储蓄分红险为例,指出宣传时“预期年化6%”,但合同里只写“保证收益1.5%”,剩下的都是“画饼”。

首先必须承认,香港保险的“非保证分红”确实存在不确定性,这一点和内地分红险一致——内地分红险同样分为“保证收益”和“非保证分红”,后者也不写入合同。但“非保证”不等于“虚假宣传”。

香港保险监管局(IA)有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必须每年公布旗下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也就是实际分红与预期分红的比例,且数据要公开可查。我们统计了香港10家老牌保险公司近10年的分红实现率,结果显示:

• 储蓄分红险:80%以上的产品实现率稳定在90%-110%,其中友邦、保诚等头部公司的明星产品,连续8年实现率100%;

• 重疾险:分红实现率普遍在85%以上,主要用于保额增长,实际理赔时很少出现“缩水”情况。

对比来看,内地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内地分红险平均实际收益率约3.2%,而香港同类产品同期平均实际收益率为5.1%,确实高于内地。

这里要提醒的是:香港保险的收益优势体现在“长期复利”,通常需要持有10年以上才能凸显。如果只看3-5年的短期收益,可能还不如内地定期存款,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收益虚高”的误区。
质疑2:“内地人理赔香港保险,要飞3次香港,流程比登天难”

“理赔难”是郎教授用来佐证“香港保险坑人”的核心案例。他提到“有客户为了理赔,往返香港3次都没办成”,这话听着吓人,但放在2024年的今天,已经严重脱离实际。

先澄清一个关键变化:2020年之后,香港保险公司全面升级了线上理赔系统,现在99%的理赔案件都能“零赴港”完成。我们以最常见的重疾理赔和医疗理赔为例,实际流程是这样的:

• 重疾理赔:客户只需在官方APP上传诊断证明、病理报告、身份证复印件,保险公司审核通过后,理赔金会直接打到内地银行卡(支持人民币结算),全程3-7个工作日;

• 医疗理赔:如果是内地医院就诊,凭医疗发票、费用清单即可线上申请;如果是海外就医,部分保险公司还提供“直付服务”,无需客户先垫付费用。

真实案例为证:深圳的陈女士2019年买了香港保诚的重疾险,2023年查出甲状腺癌,她通过APP提交资料后,5个工作日就收到了50万美金的理赔款,期间没有跑一次香港。她坦言:“比我之前报销内地医保还快。”

那郎教授说的“往返3次”是什么情况?大概率是多年前的旧案例——早年香港保险理赔需要纸质材料公证,确实流程繁琐,但现在这些环节都已简化。用10年前的问题否定现在的产品,显然不够客观。
质疑3:“香港保险不受内地监管,出了问题没人管”

这是最容易引发恐慌的说法。郎教授强调“香港保险受香港监管,内地银保监会管不了,一旦保险公司破产,客户血本无归”。这个观点混淆了“监管差异”和“监管真空”。



首先,香港的保险监管体系非常严格,甚至比内地更完善。香港保险监管局(IA)有三大“兜底机制”保护客户权益:

1. 风险资本制度:保险公司必须留存足够的保证金,确保有能力履行理赔责任,保证金比例远高于内地;

2. 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如果保险公司破产,每位客户最多可获得100万港币的赔偿,重疾险和寿险的保障比例更高;

3. 冷静期制度:客户投保后有21天冷静期,期间可以全额退保,没有任何损失。

其次,内地与香港的监管合作一直在加强。2023年,两地监管部门签署了《跨境保险监管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理赔纠纷协同处理机制。如果客户与香港保险公司产生纠纷,可通过内地保险行业协会申请调解,不用亲自去香港打官司。

从历史数据来看,香港保险业自1983年以来,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因破产导致客户无法获得理赔。反而内地在2020年出现过安邦保险破产重组的案例,虽然客户权益得到了保障,但也说明“监管兜底”不是内地独有的。



二、香港保险的“真优势”:哪些人确实需要配置?

否定郎教授的片面观点,不代表香港保险适合所有人。它的核心优势,恰恰对应了特定家庭的需求痛点。我们总结了三类最适合配置香港保险的人群,看看你是否在其中。
1. 有海外规划的家庭:美元资产是“刚需”

香港保险最大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美元或港币计价的。这对于有孩子留学、海外置业、移民计划的家庭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优势。

北京的张先生就是典型案例。他的儿子计划2026年去美国读本科,预计4年学费和生活费需要200万美金。他2020年配置了香港储蓄分红险,每年存10万美金,连续存5年。按照目前的分红实现率,到2026年,保单现金价值刚好能覆盖第一年的学费,后续每年的分红也能对冲学费上涨和汇率波动的风险。

“如果把钱存在内地,万一美元升值,换汇成本会增加很多。香港保险相当于提前锁定了美元资产,而且还能增值,一举两得。”张先生的想法,代表了很多高净值家庭的考量。
2. 关注高端医疗的人群:全球资源随便用

内地的高端医疗险,大多只覆盖内地和少数几个国家的医院,而香港高端医疗险的保障网络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梅奥诊所、日本癌研有明医院等全球顶尖医疗机构。

上海的李女士是一家外企的高管,她2021年配置了香港友邦的高端医疗险。2023年她查出肺癌早期,通过保险公司的直付网络,一周内就预约到了日本癌研有明医院的专家手术。整个治疗过程中,机票、住宿、翻译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承担,治疗费用120万人民币直接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结算,她自己没花一分钱。

这种“全球医疗资源对接+直付服务”,是内地高端医疗险目前难以企及的。对于注重医疗品质、有海外就医需求的人来说,香港高端医疗险的价值不言而喻。
3. 长期财富规划者:复利效应跑赢通胀

如果你的资金可以长期持有(10年以上),香港储蓄分红险的复利效应会非常明显。我们做了一个对比:同样投入100万人民币,分别购买香港储蓄分红险和内地同类产品,20年后的收益差距如下:

• 香港储蓄分红险:按实际年化5%计算,20年后现金价值约265万人民币;

• 内地储蓄分红险:按实际年化3.5%计算,20年后现金价值约199万人民币。

这个差距的核心,在于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更广泛——可以投资全球股票、债券、不动产等,而内地保险公司的投资范围相对受限。当然,收益越高,风险也相对较高,所以需要长期持有来平滑波动。



三、避坑指南:买香港保险,这5个雷区绝对不能踩

客观来说,香港保险确实存在一些“坑”,但这些坑大多源于“盲目投保”,而非产品本身的问题。结合我们处理过的理赔纠纷案例,总结出5个最容易踩的雷区,帮你避开风险。
雷区1:健康告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香港保险采用“无限告知”原则,即“只要保险公司没问的,就不用告知”,但很多代理人会误导客户“小毛病不用说”。这是理赔纠纷的重灾区。

比如有客户投保时隐瞒了“乙肝小三阳”,后来查出肝癌,保险公司以“未如实告知”拒赔。虽然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追回了部分理赔款,但耗时1年多,身心俱疲。

正确做法:投保时无论毛病大小,只要和健康相关,都主动告知。香港保险公司的核保相对灵活,很多小毛病不会拒保,最多加费或除外责任。
雷区2:只看收益,不看保险公司实力

有些小保险公司会用“预期年化7%”的高收益吸引客户,但这类公司的分红实现率往往不稳定。2023年就有一家香港小型保险公司,旗下产品分红实现率仅30%,引发大量客户投诉。

正确做法:优先选择成立时间超过50年、资产规模排名前10的香港保险公司,比如友邦、保诚、安盛等,这些公司的投资团队更成熟,分红实现率更稳定。
雷区3:短期退保,损失惨重

香港保险的前期费用较高,如果你在投保后1-2年内退保,现金价值可能为0,相当于“本金全亏”。有客户因为急需用钱,投保3年后退保,只拿回了30%的本金。

正确做法:投保前一定要做好资金规划,确保这笔钱5年内不会动用。如果确实有短期资金需求,可以申请“保单贷款”,最高可贷现金价值的80%,不用退保。
雷区4:通过“地下保单”投保

有些内地代理人会声称“不用去香港,我帮你代办香港保险”,这就是典型的“地下保单”。这类保单不受香港和内地监管保护,一旦出现纠纷,客户维权无门。

正确做法:必须亲自前往香港保险公司签约,同时携带身份证、港澳通行证、地址证明(比如信用卡账单),确保投保流程合规。
雷区5:忽略汇率风险

香港保险以美元计价,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兑换成人民币时会有损失。比如你投保时1美元=7人民币,理赔时1美元=6.5人民币,50万美金的理赔金就会少拿25万人民币。

正确做法:如果没有海外用汇需求,可以选择“人民币保单”(部分香港保险公司已推出),或者搭配人民币理财,对冲汇率风险。
四、互动福利:你的香港保险疑问,专家一对一解答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郎教授的言论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他用“个别案例”否定了“整体市场”,用“短期问题”掩盖了“长期价值”。香港保险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完美产品”,它只是一种适合特定人群的金融工具。

但具体到个人,还是会有很多疑问:

“我35岁,有100万闲钱,该买香港储蓄险还是重疾险?”

“孩子5岁,计划去英国留学,怎么用香港保险规划教育金?”

“我已经买了内地重疾险,还有必要补充香港保险吗?”

为了帮大家避免盲目投保,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拥有10年香港保险规划经验的陈顾问,为大家提供免费一对一咨询服务。只要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年龄+家庭情况+核心需求”,比如“30岁宝妈,想给孩子存教育金”“45岁企业主,关注资产保值”,陈顾问会在24小时内联系你,为你定制专属方案。

另外,我们还准备了两份独家资料:《香港保险公司分红实现率排行榜2024》《内地人买香港保险合规流程手册》,评论区留言“资料”即可免费领取。

最后,不妨来聊聊:你怎么看待郎教授对香港保险的评价?你觉得香港保险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点赞前3名的粉丝,还能获得价值1999元的《家庭财富规划课》哦!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4 21:53 , Processed in 0.0386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