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保险市场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最新公布的2025年中期数据显示,行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上半年新单保费突破1737亿港元,同比暴涨50.5%,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01 
 
市场表现:保费规模与保单数量双增长 
 
01创纪录的保费收入 
2025年上半年,全港新单总保费高达1,737亿港元,其中个人新单保费1,735亿港币,占总体99.9%,分别再度刷新自2001年香港保监局公布数据以来的最高季度数据。 
 
 
从季度数据看,增长势头稳健。第一季度实现保费收入934.1亿港元,第二季度继续保持高位,达到803.3亿港元,显示市场增长具备持续性。 
 
02保单数量同步上升 
上半年全港新单保单数量达59.2万张,相比2024年同期的51.5万张增长15%。表明市场活跃度全面提升,也反映出投保需求的广泛性与普惠性增强。 
 
02 
 
市场特征:国际化、短期化趋势明显 
 
01货币结构多元化 
保单货币构成体现香港保险的国际化特色。美元保单占据绝对主导,比例高达79.8%;港元保单占比16.5%;人民币保单虽然目前仅占2.6%,但发展潜力可观。这些保单涵盖多种世界主流货币,从而满足了财富人群对于多元化资产配置、稳健增值以及高效传承的需求。 
 
 
 
02缴费方式短期化 
缴费期方面,整付保费方式最受青睐,占比达47.7%;5年以下缴费期保单占28.8%;5-10年缴费期占21%。这一结构反映出高净值客户偏好灵活的资金安排。 
 
 
 
03 
 
公司格局:头部效应显著 
 
01最新标准保费收入排名 
按标准保费收入计算(即整付保费x10%+年度化保费),香港前五大非银保险公司依次为:友邦、保诚、国寿、宏利及安盛。 
 
 
 
02最新总保费收入排名 
按总保费收入(整付保费 +年度化保费)计算,香港前五大非银保险公司依次为:友邦、富卫、宏利、保诚及中国人寿。 
 
 
 
香港保险公司缴费结构 
 
 
 
从整体缴费结构看,香港保险市场的缴费期偏好呈现中短期缴费: 
 
如汇丰,恒生,立桥等本身有银行渠道以“整付” 为主; 
 
其它的非银的保司还是以(<5 年、5<10 年)为主; 
 
长期缴费(10<25 年、25 + 年)为辅 的特点; 
 
这反映了客户的市场需求: 
银行高净值人群既追求 “整付” 带来的大额资产配置效率,也关注 “中短期缴费” 的灵活性;大众客户则更倾向于通过分期缴费(5-10 年)平衡经济压力。 
  
 
香港保险公司渠道结构 
 
 
 
汇丰人寿、恒生保险、中银人寿、中国人寿、太平香港以银行渠道(黄色)为核心,辅以经纪或直接渠道,属于 “银保主导” 模式。这类公司依托银行网点和客户资源,通过批量合作快速做大规模,主打标准化保险产品(如储蓄险,保费融资、大额人寿保险为主) 
友邦(国际)、保誠保險以代理渠道(红色)为绝对主力,属于 “代理人驱动” 模式。这类公司依赖庞大的代理人团队,通过线下获客、个性化服务深耕高净值客户,主打寿险、重疾险等长期保障型产品。 
富衛人壽(百慕達)、宏利(國際)、永明、万通、周大福以经纪渠道(绿色)为核心,属于 “经纪赋能” 模式。保险经纪公司作为中介,能对接多样客户需求(如家族财富传承、跨境风险对冲),提供定制化方案,这类公司主打储蓄分红、年金险等复杂产品。 
香港年金公司以直接渠道(蓝色)为主,属于 “直客模式”。通过公司自有渠道(线上平台、线下门店)直接触达客户,主打年金类普惠产品,降低中间成本,面向大众市场 
  
  
 
香港作为全球最成熟、完善的保险市场之一,无外汇管制,投资遍布全球,可实现资产的多元配置。「多元资产+安全司法隔离+超额灵活收益」,正是香港保险持续火爆的底层逻辑。 
 
1,737亿港元的投保数据,印证了香港保险市场的成熟度与国际认可度。 
 
随着6.5%演示利率上限的落地以及D-SII监管框架的出台,香港保险市场正逐步告别过去以收益为导向的单一竞争模式,迈向“强监管、多品类、稳收益”的新平衡阶段! 
 
 
 
注: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没有注明“原创”字样的,均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本平台将及时审查并删除被侵权内容,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政策随时变化,注意文章时效性,本文所有内容仅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作者:微信文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