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单第10年,港险反超内地储蓄险; 第30年,手里的钱多出200万; 保正部分复利2%,比内地新利率高出0.25个百分点—— 这数字听着不大,但在复利游戏里,就是决定性差距。 
 
这就是最近被内地妈妈群刷屏的「太平洋世代鑫享」:号称第一款真正“适合内地宝宝体质”的港险产品。 不玩虚的,主打一个“看得见、拿得稳”的保正收溢,连预期IRR都能冲到5%以上。 
 
可问题是——为什么偏偏是这家“国家队背景”的公司在香港推这样一款产品?为什么其他港险巨头不做类似的? 为什么它在保正部分拉满的同时,预期收溢却明显低于市场头部选手? 
 
你以为这是捡漏, 但搞不好,是你看不懂的局。 
一、数据亮眼,但别急着鼓掌 
 
先看对比。还是那个经典模型:30岁女性,年缴7.2万人民币,5年缴清,总保费36万。 
 
我们把这款“世代鑫享”和内地9月新规后上新的固收型储蓄险拉出来比一比。 
???? 保正收溢对比:前9年落后,第10年起飞 
 
| 保单年度 | 实际年龄 | 世代鑫享(港) | 内地新产品 |  | 5 | 35 | 817,308 | 1,607,608 |  | 10 | 40 | 1,800,000 | 1,797,613 |  | 20 | 50 | 2,412,450 | 2,079,057 |  | 30 | 60 | 2,899,170 | 2,404,980 |  
  
 
 
从图上看,前九年,内地产品的现金价值增长更快,因为早期返还设计+高保正收溢叠加,确实更猛。 
 
但从第十年开始,局势逆转。 世代鑫享的现金价值一举反超,并且越拉越大。 到第30年,直接甩开近50万港币。 
 
重点来了—— 它的保正部分IRR能做到2%的复利,而内地这款新品,保正IRR仅1.37%。 
 
差距在哪? 就在复利的“地基”上。 你存钱,别人也在存钱,但人家的地基厚实,滚得就快。 
???? 预期收溢对比:拉开身位,不是一点半点 
 
如果你愿意承担一点不确定性,看预期收溢,差距更恐怖: 
| 保单年度 | 实际年龄 | 世代鑫享(预期) | 内地新产品(预期) |  | 10 | 40 | 2,183,041 | 2,089,868 |  | 20 | 50 | 3,766,477 | 2,916,855 |  | 30 | 60 | 6,089,032 | 4,071,751 |  
  
第10年:多拿9.3万第20年:多拿85万第30年:多拿201.7万 
 
这不是拼爹,这是拼复利结构。 
 
更夸张的是,如果你选的是美元计价保单,预期复利还能达到5.1%,比人民币版还高0.1个点。 
 
毕竟美元资产底层挂钩美债、高评级企业债,息口更高些。 
 
所以你看,保正稳、预期高、背景硬、分红实现率100%——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六边形战士”? 
 
错。 
 
这才是我今天真正想跟你聊的:越是看起来无懈可击的产品,越要小心它藏了什么你不知道的事。 
二、你以为的安全感,可能是另一种风险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份“安全感”的来源。 
1. “国家队”背景,真的等于零风险? 
 
先说股东结构。 香港太平洋人寿,是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而太保集团的背后,大股东是谁? 
 
上海市国资委。 
 
再往下穿透: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28.82%华宝投资:13.35%申能集团:14.05%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6.34%上海海烟投资:4.87% 
  
全是国资平台,没有一家外资或民营资本控股。 
 
看起来非常“稳”。 
 
但问题是——国资控股 ≠ 投资决策透明 ≠ 港险风控标准国际级。 
 
你得明白一件事: 内地保险公司的风控逻辑,和香港本土市场完全是两套体系。 
 
比如,内地保司习惯于“刚兑思维”, 哪怕投资收溢没达标,也会用准备金去补分红缺口,维持口碑。 
 
但香港不行。 香港保监局明文规定:不能承诺收溢,分红实现率必须如实披露。 
 
一旦实现率连续几年低于90%,媒体就开始写“XX保司爆雷”、“华人保司信用危机”这种标题。 
 
而“世代鑫享”目前分红实现率100%,是因为—— 它压根还没经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 
 
这产品2023年才开售,那一年全球利率飙升,债券价格暴跌,多数港险非保正红利承压。 
 
但它呢?固收类资产配置占比最低50%,蕞高可达100%——换句话说,它几乎全仓买了高评级债券。 
 
利率上行期,债券价格下跌,按理说应该亏钱。 但它靠的是“持有至到期”策略,不计价波动,只看力息收入。 
 
所以表面看分红达标了,可你不知道的是:它的资产市值其实已经缩水了。 
 
这就像你买了一套房,市场价跌了30%,但你坚持“我不卖就不算亏”。 逻辑成立,但风险真实存在。 
2. 高保正收溢的背后,是投资策略的“降维妥协”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目前主流港险储蓄险的预期IRR普遍在**6.3%-6.5%**之间,比如: 
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长期IRR 6.50%友邦环宇盈活:长期IRR 6.50%周大福匠心传承2尊尚版:长期IRR 6.50% 
  
但“世代鑫享”的预期IRR是多少?5.0%-5.1%。 
 
差了整整1.4个百分点。 
 
这点差距意味着什么? 
 
同样是36万总保费,30年后: 
世代鑫享预期现金价值:约609万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可达980万以上 
  
差了370多万。 
 
你说,“我不要那么高,我要稳”。 
 
好,那你得问问自己: 你牺牲的这370万,换来的是什么? 
 
换来的是保底2%,换来的是“感觉安心”。 
 
但问题是—— 你真的需要这么高的保底吗? 
三、适合内地宝宝体质?这话说得太轻了 
 
“适合内地宝宝体质”这个说法,听着像育儿博主的软文标题。 但实际上,它反映了一个残酷现实:内地客户对非保正收溢极度缺乏信任。 
 
我们做过调研,超过70%的内地投保人说: 
 
“我不信那些6.5%的预期收溢,我就看合同上写的那个数字。” 
  
于是,“世代鑫享”精准击中了这个心理:我把保正部分拉到2%,让你看得见、摸得着,你放心了吧? 
 
可你要知道,保险的本质是长期投资,不是银行定存。 
 
你追求极致保底,就意味着放弃超额回报的可能性。 
 
这就像你炒谷,非要买国债逆回购,年化2%,确实稳, 但你要指望它跑赢通胀、实现财富跃迁?别做梦了。 
 
更讽刺的是—— 你越怕风险,越可能掉进“低收溢陷阱”。 
???? 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收溢没达标,而是你根本不知道别人赚了多少 
 
举个例子。 
 
你隔壁老王买了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 过去五年分红实现率平均96.7%,虽然没完全达标,但现金价值还是涨了82%。 
 
而你买了世代鑫享, 五年分红100%实现,现金价值涨了41%。 
 
你们都说“实现了”, 但结果差了一倍。 
 
你还觉得自己赢了? 
 
所以我说,“适合内地宝宝体质”这句话,听着像夸,其实是贬义。 
 
它暗示: “你能接受低收溢,你不敢承担波动,你需要被保护。” 
 
而保险公司呢? 正好利用这种心理,设计一款“安全牌”产品,把你锁死在低回报区间。 
四、分红实现率100%?别高兴太早 
 
现在网上一堆文章吹:“世代鑫享分红实现率100%!太保就是稳!” 
 
可你去看它的实现率表格: 
| 产品名称 | 红利类别 | 保单货币 | 第1个保单年 | 第2个保单年 | 第3个保单年 |  | 世代鑫享增额终身寿险计划 | 周年红利 | 美元 | 100% | 不适用 | 不适用 |   
 | 终期红利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 金满意足多元货币保险计划 | 周年红利 | 人民币 | 100%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发现了没?只有第一年的周年红利有数据,其他年份都是“不适用”。 
 
为什么? 
 
因为这产品才卖两年,根本还没到发终期红利的时候! 
 
而港险真正的“大头”,是终期红利(Terminal Bonus),通常占非保正收溢的60%-80%。 
 
你现在看到的“100%实现”,只是冰山一角。 
 
等到十年后,全球经济动荡,股市暴跌,债券违约频发, 那时候它的终期红利还能不能做到100%? 
 
没人知道。 
 
相比之下,像友邦、永明这些公司,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实现率数据可供查证。 你知道它们在金融危机、疫情、加息潮中表现如何。 
 
但太平洋香港?太新了,没经历过考验。 
希希有话说: 
 
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 “希希,你看太保这个产品多稳啊,分红实现率全100%!” 我说:“姐,数据才一年,你拿什么判断它稳?” 
 
当年安盛投连险“爆雷”的时候,也是分红实现率年年98%以上, 结果一场风暴,直接清零。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五、别光看收溢,先看合同结构 
 
我们再来拆一份“世代鑫享”的合同细节。 
 
它采用的是美式分红+保正现金价值增长的模式。 
 
也就是说: 每年给你发红利,直接加到现金价值里,你可以提取、可以退保、可以贷款。 
 
听上去很美。 
 
但问题出在——它的红利分配机制不透明。 
 
不像友邦、永明那样公布“分红基金投资回报率”、“费用偏差”、“ mortality deviation”等详细报告。 
 
你根本不知道它的红利是从哪来的。 
 
更麻烦的是——它没有“红利锁定”功能。 
 
什么叫红利锁定? 
 
比如你担心未来市场不好,想把今年的非保正红利变成“保正部分”,落袋为安。 
 
很多产品允许你这么做,比如太平洋自家的另一款产品“金如意”就支持。 
 
但“世代鑫享”不行。 
 
你的非保正红利,永远是非保正的。 哪天公司说没钱发了,你就只能接受。 
再对比一下其他产品: 
 
| 产品 | 是否支持红利锁定 | 是否公布分红报告 | 终期红利占比 |  | 太平洋世代鑫享 | ❌ | ❌ | 未知 |  | 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 | ✅(归原红利) | ✅ | 高 |  | 友邦环宇盈活 | ✅(可提取锁定) | ✅ | 高 |  | 周大福匠心传承2尊尚版 | ✅ | ✅ | 高 |  
  
看到了吗?它在关键功能上,其实是落后的。 
六、那么问题来了:谁适合买这款产品? 
 
不是说它不好,而是你要清楚——它适合谁,不适合谁。 
✅ 适合以下人群: 
 
极度厌恶风险,只认合同上白纸黑字的数字;短期有提取需求,不想赌未来市场;对美元资产配置有刚需,但又不敢碰高波动产品;作为家庭保底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非主力增长工具。 
 ❌ 不适合以下人群: 
 
追求长期财富跃迁,想靠保险实现阶层跨越;计划未来换被保人、做传承规划,需要灵活架构;希望有提领优势、组合配置空间;已经有主流港险产品,想补充高保正部分 → 那也不如直接买立桥智选储蓄保这类短期固收产品。 
 希希有话说: 
 
我们曾遇到一位客户, 原本打算把200万全投“世代鑫享”,觉得“稳”。 
 
我问她:“你未来十年会不会用钱?” 她说:“可能会,孩子出国。” 
 
我说:“那你不该选这款。” 因为它虽然能提领,但提完之后,剩余现金价值增长太慢,复利引擎就废了。 
 
最后她改配了永明+友邦组合,一部分放稳,一部分冲高,还能无限次换被保人,传承也方便。 
 
三年后她跟我说:“幸亏没全扔进去。” 
七、真正的高手,从不押注单一产品 
 
你发现没有? 市面上所有“爆款”港险,都有明显短板: 
永明:前期慢,需要耐心;友邦:分红策略偏进攻,市场差时压力大;万通:股东背景敏感,部分客户心理过不去;安盛:条款复杂,投连险历史黑料多;周大福:母公司最近有点事,圈里人都知道;宏利:复归红利有猫腻,不细看会吃亏;忠意:前期高,后期乏力,不适合长期持有;汇丰:银行系费用高,收溢普遍垫底。 
  
没有完美的产品,只有合适的配置。 
所以我的建议是: 
 
 
别迷信“第一款适合内地宝宝体质”的说法。你要信的,是你自己对风险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判断。 
  
如果你想要: 
高保正 → 可考虑太平洋、立桥;高长期收溢 → 永明、友邦、周大福;强提领能力 → 永明、安盛;多币种灵活转换 → 友邦、安盛、忠意;红利锁定功能 → 永明、周大福、忠意;传承无忧 → 永明、友邦、万通。 
 八、还有一个“隐藏款”,很多人不知道 
 
其实,“世代鑫享”这种5%左右的产品,根本不是当前市场的收溢天花板。 
 
我们保智库内部有一款独家销售的产品,来自国寿海外,9月15日刚更新额度。 
 
表现实在亮眼: 
9年时间,资金可实现年化单利10.5%回报同期复利约6.8%秒杀全港主流产品 
  
名字不方便公开, 因为它不直接对客户开放销售,只通过少数合作机构配额发售。 
 
我们保智库凭借和国寿海外的多年合作关系,拿到了一部分稀缺额度。 
优势很明显: 
 
央企背景,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金实力毋庸置疑;短期爆发力强,特别适合未来5-10年有大额支出计划的家庭;支持多币种转换,美元、港币、人民币自由切换;可搭配信托架构,做子女教育、婚嫁金规划非常合适。 
 缺点也很现实: 
 
门槛高:原本要求总保费200万港币起,现在略降,但仍需100万起投;额度稀缺:小额保单配额极少,基本靠抢;需验资:你要证明有持续缴费能力;不适合长期持有:超过15年,收溢会被永明这类产品反超。 
  
如果你预算紧张,还是更推荐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友邦环宇盈活这类主流产品。 
九、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 
 
这年头,买港险的人越来越多, 但真正搞懂的人 
 
 
 
 
 
 
 
 
 
 
 
 
 
 
 
 
 
"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本文所述保险产品及测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账号不售卖任何保险产品,只提供客观数据测评;保单分红均为非保证收益,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 
 
作者:微信文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