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回复: 0

又一国企重磅布局香港保险!越秀集团 100% 控股香港人寿,背后三大信号值得关注

[复制链接]

868

主题

868

帖子

261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14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好香港保险市场的,从来不止普通投资者,还有嗅觉敏锐的资本巨头!

就在10 月 9 日,广州资产规模名列前茅的国企 ——越秀集团,正式完成对香港人寿保险有限公司100% 股权的收购,成功拿下香港稀缺的寿险牌照。这一动作,不仅为香港人寿的发展按下 “加速键”,更让原本就热度不减的香港保险市场,再添一把火。





10 月 10 日,香港人寿官方也通过微博发声,明确表示 “自 2025 年 10 月 9 日起,香港人寿已正式成为越秀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份子”,并强调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 “新里程碑”,未来将在越秀的支持下继续深耕市场,“坚守承诺,与客户同行,共创未来”。

了解香港人寿的人都知道,这家成立于2001 年的保险公司,在渠道布局上早已形成特色 —— 产品主要通过银行合作销售,合作机构包括创兴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华侨银行(香港)及上海商业银行等,覆盖了不少香港本地及跨境客户群体。如今背靠越秀集团,其资源整合能力和业务拓展空间,无疑将迎来全新升级。

透过这次收购,我们更能看清香港保险市场的三大核心看点,每一个都关乎投资者和行业未来的走向:
看点1:香港保险市场成中资 “必争之地”,寿险牌照 “一牌难求”

作为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和保险枢纽,香港保险业的吸引力从未减弱。全球前10 大保险公司中,有 6 家都选择在香港开展业务 —— 足以说明,想做跨境金融、高端保险生意,香港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

但更关键的是,香港寿险牌照的稀缺性,让其成为资本争抢的“香饽饽”。自2003 年以来,香港监管机构新发的寿险牌照屈指可数,不少大型保险公司为了拿到入场资格,甚至要排队等待多年。



早在2018 年,平安、泰康、太平洋这三大内地保险巨头,就曾集体申请香港寿险牌照,试图抢占市场份额。但截至目前,只有太平洋成功拿到牌照并顺利开展业务,足以见得香港寿险牌照的 “含金量” 有多高。而此次越秀集团通过收购拿下牌照,无疑是走了一条 “快车道”,也从侧面印证了中资对香港保险市场的长期看好。
看点2:开关后市场热度飙升,2025 年一季度新单保费暴涨 43.4%

香港保险市场的潜力,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

自通关政策落地后,香港保险市场迅速回暖,甚至迎来“爆发式” 增长。2025 年一季度,香港个人新单总保费达到934 亿港元,同比暴涨43.4%,投保人数更是屡创新高。



回顾香港保险业历年新单总保费数据(2015 年至 2024 年):1309 亿、1330 亿、1344 亿、1664 亿、1559 亿、1618 亿、1723 亿、1807 亿、1851 亿、2198 亿 —— 不难发现,除了个别年份的小幅波动,整体始终保持向上趋势,2024 年更是突破 2000 亿大关。2025 年一季度的亮眼表现,更是为全年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像平安这样的内地保险巨头之所以执着于申请香港牌照,核心原因在于其内地客户基数庞大,但此前缺乏香港寿险业务布局,导致不少有跨境保障需求的客户,不得不转向其他竞争对手—— 这也从侧面说明,香港保险市场的需求有多旺盛。
看点3:中资巨头持续 “入场”,从互联网大佬到央企,阵容越来越强

越秀集团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中资巨头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布局香港保险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的“中资阵营”:

1.阿里系(马云):拿下万通保险

2017 年 8 月,云锋金融联合蚂蚁金服、新加坡投资公司(GIC)、新浪及多位内地富豪,以总代价 131 亿元收购美国万通保险亚洲,其中云锋金融拿下 60% 股权(需支付 78.6 亿元)。2018 年 11 月,这笔收购完成所有先决条件,正式交付,阿里系成功切入香港保险市场。

2.腾讯系(马化腾):打造线上保险公司Blue



在布局内地保险业后,腾讯于2017 年初联手高瓴资本、英杰华人寿,共同盘活英杰华在香港的子公司,并于 2018 年推出香港首家网上人寿保险公司 ——Blue。和众安人寿类似,Blue 主打数字化线上保险产品,以 “简单、无佣金、价格低” 为卖点,还计划与腾讯深度合作,推动香港保险科技的发展。



3.立桥集团:成立立桥人寿

2019 年 4 月,立桥人寿获得香港监管批准,同年 7 月正式开展业务。立桥保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有立桥人寿和立桥保险,形成了 “保险 + 银行 + 证券 + 资管” 的综合金融布局,进一步丰富了香港保险市场的主体。



4.“三马” 联合:推出众安人寿

2020 年 5 月,众安科技(国际)集团与富邦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 —— 众安人寿有限公司,通过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 “快速通道”,成功获得全数码化保险公司牌照。凭借 “全线上化” 优势,众安人寿后来成为香港总保费收入最高的虚拟保险公司,也赢得了不少香港市民的信任。



5.央企系:太平、国寿、太保早有布局



2015 年,太平保险正式进军香港人寿险领域,成立太平人寿(香港)有限公司。作为管理总部设在香港的中管金融保险集团,中国太平通过旗下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码0096.HK),全资控股太平人寿(香港),专注于香港及澳门的人寿、年金和健康保险业务。

相比太平,中国人寿布局香港更早——1984 年就已在香港成立分公司(国寿海外),近年来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一直稳居前三,是香港保险市场的 “老牌玩家”。



2021 年,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成立,经过几年发展,如今也在香港寿险市场站稳了脚跟,成为不少客户的选择。



从国企到互联网巨头,再到央企,中资对香港保险市场的布局越来越深入。对于有跨境保障、资产配置需求的客户来说,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资机构入场,不仅意味着更多元的产品选择,也意味着更可靠的服务保障。未来香港保险市场还会有哪些新动作?我们将持续关注。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4 22:01 , Processed in 0.0385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