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回复: 0

京东拿下香港保险牌照:电商增长见顶后的破局之道?

[复制链接]

855

主题

855

帖子

257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75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月14日,京东金融悄咪咪在香港拿下了一张保险牌照。

没开发布会,没刷屏宣传,就连财经媒体都差点错过这条新闻。但懂行的人看到这个动作,心里都咯噔一下——又一个互联网巨头盯上保险这块肥肉了。
  京东拿下香港保险牌照



不少人纳闷了:京东好好卖东西不香吗?折腾啥保险?

直到翻了一堆财报数据,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京东的电商焦虑和保险的模式


8月14日,京东集团发布了2025年二季度财报,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62亿元,同比暴跌51%;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率只有可怜的1.7%。

什么概念?就是你在京东买了100块钱东西,京东到手的净利润只有1块7毛钱。这还是在规模效应加持下的结果,换成小平台早就饿死了。
  京东集团2025年二季度财报



再看看保险业,2024年寿险行业新业务利润率达8.2%,太平人寿以11.8%领跑。

更要命的是,京东的电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了。去年双十一的GMV增长率还不到10%,要知道前几年动不动就是30%、40%的飞涨。市场就这么大,天花板眼看着就要碰到了。

巨头们心里都急啊,主业不行了,总得找个新赛道续命吧?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保险真有那么香?

不香的话,一块保险牌照怎么会等2、3年,没有雄厚的资本根本拿不下呢?

2024年中国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突破5.7万亿元。什么概念?去年整个中国电影票房才425亿元,保险市场是它的100倍不止。

而且保险的赚钱模式还和电商大不一样。

卖保险不像卖电器,没有库存压力,不用担心滞销,也不存在退货率高的问题。一份保单签下来,现金流立马进账,利润能锁定好几年。

保险公司拿着客户的钱去投资,赚的是利差。类似于银行的商业模式,但资金运作周期比银行更长,一般至少五年起,部分长期险种可达数十年,现金流会更稳定。



香港这块跳板,为啥巨头都抢着要?


你可能又要问了:为啥偏偏是香港?内地不行吗?

行是行,但太难了。

内地的保险牌照稀缺到什么程度?一张全国性寿险牌照的市场价能炒到50亿人民币以上,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监管审批严格得很,不是谁想拿就能拿的。

相比之下,香港的保险市场就友好多了。牌照相对容易拿,监管环境也更灵活,关键是能辐射整个大湾区甚至东南亚市场。

再看看数据:2024年访港内地客户购买的新造保单保费达到628亿港元,同比增长6.5%。疫情一结束,这个数字就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



京东看到这个趋势,能不心动吗?

其实京东已经算入场晚的了。看看那些先行者:

阿里这边动作很快,在当年8月就拉上了一帮“小伙伴”,联合蚂蚁金服、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还有新浪和一些内地富豪,一起凑了131亿,买下了美国的万通保险亚洲。这笔买卖在2018年11月正式完成交割,现在这家保险公司在香港成为一股重要的新兴力量。

腾讯也没闲着,同样在2017年初,它联合了高瓴资本和英杰华人寿,打算一起发展数字保险。到了2018年,腾讯推出了香港首间纯线上人寿保险公司——Blue。

这些巨头有个共同点:流量多到溢出来,找不到好的变现场景。保险正好是个完美的收口——不需要物流、不需要仓储、客单价还高,简直是为互联网量身定制的。
普通人能从这波趋势里捞到啥?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想问:这事儿跟我有啥关系?

关系大了去了。

首先,保险产品可能会变便宜。巨头们一进场,传统保险公司势必会受到冲击。为了抢市场,价格战是免不了的。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啊,同样的保障花更少的钱。

当然了,保险行业特殊,监管严格,不能明晃晃地打价格战,产品预定利率的设计需要符合监管的规定。

其次,买保险会越来越方便。以前买保险得见面签字,繁琐得要死。现在手机上点几下就搞定,理赔速度也快了不少。科技带来的便利性,是实打实的。



但这里得提醒一句:便宜归便宜,该看的条款还是得仔细看。互联网保险产品坑也不少,别被低价蒙蔽了双眼。

对投资者来说,保险科技赛道可能是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京东这波操作,说不定会带动一波跟风潮,相关概念股短期内会有表现。
下一个进场的会是谁?


现在京东已经动手了,那问题来了:下一个杀进香港保险市场的会是谁?

我猜可能是拼多多。

为啥?因为拼多多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现金流和用户量。海外业务Temu增长见顶之后,他们也得找新故事讲给投资人听。而且拼多多的用户下沉,正好契合保险下沉市场的需求。

再看看小米,最近也在香港频繁动作。造车业务烧钱厉害,如果能搞个车险业务,既能反哺主业,又能打通生态闭环。雷军的算盘,一向打得精。

美团其实也有机会。外卖和出行场景天然适合嵌入意外险、健康险,只是王兴一直比较谨慎,不知道会不会下决心入局。



说到底,巨头们在赌什么?

讲真,互联网公司扎堆做保险,本质上是在对冲自己主业的风险。

电商增长放缓、流量见顶、监管趋严,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危机。巨头们需要找到新的现金奶牛,而保险正好符合所有条件:市场够大、利润够高、监管相对友好。

更深层次看,这其实是金融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从卖货到卖服务,从赚差价到赚利差,这是商业进化的自然规律。

当年美国的亚马逊也是这么走过来的,电商做到极致后开始做云计算、做物流、做金融服务。现在AWS云服务的利润占亚马逊总利润的60%以上。

京东们现在做的,无非是复制这条路径罢了。
最后想说的话


下次你在京东APP里看到保险推荐,别急着划走。这背后可能是个价值几百亿的商业布局,也可能是你能薅到羊毛的好机会。

至于巨头们的保险梦能不能成,还得看监管态度和市场反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保险这块肥肉,已经被彻底盯上了,而且越来越多的玩家会挤进来分一杯羹。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关注,理性选择,该买买该看看。毕竟在这场巨头的游戏里,谁都想当赢家,但最终能不能赢,还得市场说了算。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31 08:00 , Processed in 0.0361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