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回复: 0

年金变身:从平滑消费到投资利器,4大价值详解

[复制链接]

188

主题

188

帖子

57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74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年金保险在市场一直有售,本人观察到的配套话术总是在强调“为你提供伴随一生的现金流”,这是典型的消费导向,也是年金平滑消费功能的体现。对应的市场是财务管理、或者俗称理财。

当前环境下,消费低迷是不争的事实!捂紧钱包、延迟消费已经是多数客户的理性选择。此时如果还固守在理财(财务规划)的领域销售年金,属于自设藩篱。

延迟消费节省下来的钱,或者储蓄、或者投资。如果把年金的生存金用于储蓄,那显然不如终身寿险,因为利率下行,生存金再储蓄无法应对利率风险。——所以,储蓄思维不利于年金转型。

但是,把年金生存金再投资,由于是用赢来的钱玩,可承受极高的风险;年金的核心在于其“保险+投资”的混合属性,如能灵活配置,就是投资利器。如果能够驾驭相关认知,年金转型就轻松了。

下面进入正文,年金在投资中的四大价值:

1、年金是目前唯一能对冲个体长寿风险的投资工具

个体长寿风险指活得比预期长,导致养老资金耗尽的“尾部风险”。

下面这张图是日本长寿人口支出统计,

长寿风险之尾部风险发生前,支出是线性增长,可用储蓄覆盖!一旦长寿尾部风险发生(例如超过90岁),支出是指数级增长。



注意:很多人以为管理长寿风险的关键是储蓄,本人在线下培训中已经纠正:个体长寿风险解决方案的关键是投资+保险杠杆、而非储蓄!

储蓄(含传统型增额终身寿险)低风险、低收益特征决定其带来的是财富的线性增长、而长寿风险带来的是非线性(尾部是指数增长)的风险分布。二者不可能匹配;

投保保障型年金,通过保险公司提供的财务杠杆(或者叫“死亡奖励”),加上前期生存金再投资(必须是投资)构成复利投资的尾部效应+保险杠杆,才可能在生命周期的尾部形成指数增长的储备,对冲个体长寿风险。

(关于复利投资的“尾部效应”,可自行检索)



保障型年金的补偿杠杆来自“早逝者”资金的再分配。这种“死亡风险池化”是保障型年金独有的机制,体现到保障型年金自身的IRR就是右图所示一个向右上倾斜的变量。

划重点:

用一笔确定的资产投入保障型年金,换来伴随终生且有杠杆的收入,用这笔收入在退休的早期进行复利投资,二者总和收益最终是指数增长的,这才能匹配个体长寿风险。

这个逻辑不适合销售没有保障功能的年金,因为同等条件下,保障型年金派发的生存金远高于储蓄型年金;后者有身故金,所以生存金金额较少,再投资产生尾部效应的时间比较漫长。

2、年金作为自带下行保护的投资棘轮,特别适合构建“保本投资”组合

无论是传统型、还是分红型年金,精算规则都有保底收益,避免本金损失。同时,以年金为基础资产,采用杠铃策略(详细内容可参阅前面的文章:另一种模式:把收入结余变成资产成长-2;https://mp.weixin.qq.com/s/gvwtgEixZeb7p3l-4qzBrA?clicktag=bar_share&scene=294&clickpos=0&from_safari=1):一端是年金的保守保护(低风险),一端是高风险投资(如股票期权);由于消除了本金遭受负向冲击的可能,剩下的只能是正向冲击,因此,保本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远高于同等条件下的直接投资。

解释一下,投资棘轮的高预期收益来自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2.1、定投:年金生存金再投资,类似基金定投,自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2.2、离散投资:投资标的如果是股票期权,每一个期权都是独立的,到期结束;因此这种定投属于离散投资、而非基金那种连续投资。根据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律,独立事件的集合一定是正态分布而非对数正态分布!

2.3、非对称收益:任何采用期权对冲的收益曲线都是“损失有限、收益无限”。这是期权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在方向不明时可以双买(跨式策略);这与同样带高杠杆的期货投资相比,几乎完全不用担心负向冲击的尾部风险。

2.4、有杠杆:期权对于正向冲击有着少则几十倍、多则上百倍的高杠杆,而且这种杠杆与融资杠杆不同,不用支付融资成本。

以上几个要素叠加,最终投资棘轮的结果是消除了负向冲击的正态分布,即使不考虑杠杆因素,预期收益也明显提高(向右移)。



AI根据过去几十年沪深300指数的实际波动,测算出投资棘轮(注意不是单指杠铃策略)的预期收益大约是24%左右。

当然,所有投资有风险,这一数据仅供参考。

这个逻辑特别适合销售储蓄型年金,不用等到退休就可以开始高杠杆的再投资了。

划重点:

所有年金都是自带下行保护的投资棘轮,以年金为基础资产构建保本、且复利的高杠杆投资,整个组合的预期收益可能远超想象。

3、投资中最重要的是管理流动性风险,年金是管理流动性风险最佳工具之一。

管理流动性风险有两个基本思路:

一是超配流动性资产,例如契约型金融资产,不担心市场风险冲击,但是会降低整个组合的预期收益。好处是可以在黑天鹅事件发生时用流动性资产去“收尸”,以提升收益预期。——这个逻辑下传统型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都是契约型金融资产,都可以配置。

第二个思路是管理投资现金流,避免被迫变现资产。

我们并非在“真空”环境下投资!大多数散户的投资资金来自收入结余。家庭或企业遭受收入冲击,例如失业、疾病、债务还款、等事件,都可能中断投资现金流,导致投资者从组合中紧急提款,即市场下跌时被迫从投资组合中变现,导致浮亏转为实亏。

投资资金进出资本市场都需要现金流管理,进场要遵循“凯利准则”,出场要遵循“4%法则”。

因此,相比终身寿险,年金同时还是一种稳定的现金流生成器,是用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这比单纯配置流动性资产效率更高。

前面发过一篇文章:年金的第一大卖点:现金流确定性溢价

(https://mp.weixin.qq.com/s/PCPrRewMicgfoC80flkplg)

文中有一段用定价利率2.5%的年金和风险投资做了对比来计算隐形溢价;计算结果,在中国当前投资环境下,风险资产要有8.5%以上的期望收益率,才能满足2.5%的提款率,否则本金很快折损。

别忘了,当前A股的期望收益是7.56%,这是不提款的预期收益。——这意味着:配置年金覆盖取款要求,相当于让实际投资收益提高了大约1%(8.5%-7.56%);有人对美股市场做了同样的测算,配置年金可将整体组合年化回报提升1-2%,因为避免了低点卖出。

但是,反过来,如果必须提款,实际收益与取款率负相关。根据4%法则,也就是4%的取款率会导致本金减半;超过4%取款会让净值迅速归零。也就是说:风险投资只要有取款,无论取款率多么低,都会明显降低实际收益。

划重点:

投资一样需要现金流管理!仅仅是在资产配置中用年金满足确定的取款需求,同等条件下不取款的投资组合实际收益率远高于需要取款的投资组合实际收益率。年金本身的收益有多高已经不重要了。

4、配置年金有利于投资的税负优化

对于个人投资者,投资中的税负最优似乎没人在意。但是如果放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观察,是否税负最优,投资终值差异可谓“天地之别”。

投资税负筹划,一看投资者的税务身份、二看投资模式、三看金融工具自身的税务特性。

例如,国内目前对个人的股票或基金投资回报(财产转让所得)应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对分红收益严格征税、税率20%。

这样一来,以个人(自然人)身份投资,如果是长期持有价值型资产(例如高股息或高分红资产),可以做到现金流最优,但是税负最重!

与之相反,以个人(自然人)身份投资,如果是长期持有成长型资产(例如成长股、杠杆基金等),可以做到税负最优、但是现金流最紧张!

个人(自然人)投资者肯定有固定支出,因此,结合本文前面的内容,散户构建投资棘轮的起始模型大致就两个选择:

如图所示:或者是终身寿险搭配价值型资产组合(图中蓝色箭头)、或者是年金搭配成长型资产组合(图中绿色箭头)。



这两个组合里显然是年金+成长性资产组合税负更优,因为两边的资产都不用交个人所得税。

题外话,政府鼓励的税收递延年金也能节税,但是额度限制太低,还是作为养老储蓄比较合理。

总结:

年金是“保险杠杆+有下行保护的投资基金”的融合,用于资产配置有四大价值,善加利用,不仅能让你的投资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在长寿背景下,更有获得阶层跃迁的可能。

不要再固守着储蓄和平滑消费的立场卖年金了!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9-19 22:55 , Processed in 0.0422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