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回复: 0

香港保险:透视高收益表象,解锁高净值财富配置之道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799

帖子

240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07
发表于 2025-9-11 1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短期业绩当前享,长期责任后人扛。” 这句行业俗语,似乎在暗示着数十年后保单的实际表现,并非此刻决策者最关心的核心。        

             近期,另一论调甚嚣尘上:“香港保险不过是精心设计的布局。”

             7 月初,某知名经济学家通过网络视频,直接指出了香港保险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数项“隐患”,此言一出,迅速将原本炙手可热的赴港投保现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然而,就在质疑声四起之时,香港各大人寿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以及尖沙咀的酒店大堂,依然宾客盈门,众多内地访客排队办理保险业务。        

             2023 年,随着出行限制的解除,香港保险市场再度向内地居民开放,市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各家保险公司因此竞相提高其产品的演示收益率。其中,以行业巨头友邦保险(01299.HK)为例,其旗舰产品曾将所谓的“百年复利收益”推高至 7% 左右。        

             需要厘清的是,这里的“百年收益”,通常是指部分长期储蓄型香港保险产品,基于长达百年的投资期所推算出的潜在复利回报率。        

             为了避免无序竞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保监局本年度采取了行动,明确规定演示利率不得超出 6.5% 的上限。然而,友邦保险迅速调整策略,在新规生效前夕,巧妙地推出了一款新产品,将其竞争焦点转移至比拼“更快的回本周期”和“更高早期现金价值”。        

             这种大型保险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策略博弈,无疑揭示了在激烈“内卷”态势下行业所面临的压力与潜在问题,以及香港保险高回报承诺背后所隐含的诸多考量。        
市场喧嚣下的真相探究

             在视频中,那位经济学家精准剖析了香港保险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包括声称的 7% “稳健回报”难以兑现、收益的非保证性强,以及提前赎回保单可能面临的损失等。尽管其言辞犀利,却触及了问题的关键。        

“7% 的高收益”,曾是香港保险产品营销的亮点。正如批评者所言,要真正实现这一收益,可能需要将保单持有至生命晚期,挑战重重。        

             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实际情况确实与此看法不谋而合。        

             自 2023 年以来,香港保险市场的竞争烈度不断升级。各类产品似乎都将提升预期收益、优化资金提取灵活性以及增加多元化附加功能,作为其标准化配置。        

             例如,友邦保险的某款主打产品,曾将其超长期预期收益率从 6.5% 进一步提升至 7%。        

             然而,正如批评者所指出,高达 7% 的预期收益率,其实现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保单收益的大部分依赖于进取型投资的业绩。        

             以部分产品为例,其投资组合中权益类资产的比例甚至高达 75%。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为了显著提升整体的演示回报率这一核心指标。        

             与此同时,保单收益中“确定性”的部分——即保证收益率,则被压缩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从长远来看,这类产品的保证年化收益率甚至不足 0.5%,几乎仅能确保客户收回本金。        

             换句话说,客户在保险计划书上看到的那些美好预期,绝大部分是基于乐观预期的非保证收益。        

             至于包括非保证部分在内的总收益最终能兑现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红实现率。        

             今年友邦保险大力推广的,多为近年新上市产品,这些产品在 2024 年的分红实现率普遍达到 100%。        

             然而,值得我们审慎分析的是,其早至 10 年前发行的部分产品,其收益表现已明显表现欠佳。        

             例如,友邦 2015 年推出的某系列产品,其 2024 年的分红实现率已从上一年度的 97% 降至 93%。        

             此外,关于收益主要依靠后期复利、以及提前赎回将面临“惩罚”的观点,这一点也得到了印证。        

             当前香港市场上的主流热门保单,多采用英式分红模式。这意味着部分红利直接派发,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终期红利,以复利形式累积到保额中,使长期收益看似非常可观,如同雪球般持续增长。        

             但若客户选择提前支取,这等同于错失了未来复利带来的可观增值部分。届时,客户实际能够获得的金额将会显著减少。        

             同时,比重较大的终期红利会随着投资市场行情而波动,只有在实际领取时才能确定其最终数额。一旦未来市场表现不如预期,这些在演示计划书中显得亮丽的数字,很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差异显著。        

             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但上述评论未曾提及的是,香港保险“高收益”的表面之下,其潜在风险常常被忽视或淡化。        

             从香港保单的设计逻辑来看,保单生效初期,其现金价值(退保可得金额)主要来源于保证部分,因此较为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非保证部分的占比将逐渐提高,导致现金价值的波动性明显增强。        

             这种独特设计,使得客户在购买过程中很容易低估其潜在风险。在实际销售环节中,代理人往往仅侧重强调高额复利带来的巨大吸引力,而对于其复杂的实现条件和潜在波动,则常常模糊风险提示,甚至选择性披露。        


监管与市场的微妙平衡

             高达 7% 的演示收益率,不仅不合理地拔高了客户的期望,更激化了香港保险市场内部的无序竞争,最终必然引起监管机构的介入。        

             今年 2 月,香港保监局正式发布《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该指引明确规定,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起,港元及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回报率分别不得超过 6% 和 6.5%。此举旨在遏制保险公司利用激进的投资假设进行市场推广,从而引导整个行业回归稳健经营的轨道。        

             香港保监局执行董事曾撰文警告:近年来,行业为吸引客户,存在过度渲染预期收益的现象。若任其发展,一旦投资环境恶化,导致更多产品无法兑现高演示回报,必然引发大量客户投诉及信任危机,严重损害香港保险业的声誉和稳定发展。        



             面对监管新规,友邦香港迅速做出反应。几乎就在 6.5% 上限正式生效的同一天,该公司压线推出了一款“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某储蓄计划。        

             这款产品虽然将演示利率严格控制在 6.5% 的上限之内,却通过精妙的产品结构调整,着重强调“资金回笼速度更快”和“更高前期收益”,并宣称“重新定义了储蓄保险的价值标准”。        

             官方资料显示,该产品在第 30 个保单年度即可实现 6.5% 的内部回报率(IRR),与友邦以往的旗舰储蓄险产品相比,显著提升了中短期的预期回报水平。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友邦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转向新领域持续竞争”。        

             监管机构设定演示利率上限的本意,是希望为无序的市场竞争设置规范,促使保险公司回归理性,甚至彻底摆脱对“高收益宣传”的过度依赖。        

             然而,友邦保险却在收益率上限生效的同时,反而将竞争重点转向了资金回本速度和早期利益。市场观察人士普遍质疑,此举是否变相违背了监管的初衷,通过新的营销卖点来刺激销售,长此以往,恐将陷入短期行为带来的长远隐患。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那些刚在 6 月份抢购了 7% 演示收益率旧产品的客户而言,眼见短期内便有回报更优的新产品推出,许多人感到意外且不满,纷纷抱怨体验不佳。        

             如此一来,监管新规的效果无疑大打折扣,消费者也因此陷入了困惑:今日看似“最优”的产品,或许明日就会被更新、更具吸引力的计划所超越。        
超越短期效益:高净值客户的战略视角

             友邦保险推出的进取型计划,只是当前香港保险市场“竞争白热化恶性循环”的一个缩影。        



             放眼当前的香港保险市场,几乎所有公司都被卷入了一场残酷的市场搏杀之中。无论是友邦、保诚(02378.HK),还是宏利(00945.HK),无不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进行着力量的博弈。        

             一旦某家公司推出了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若其他公司不迅速跟进,其客户和市场份额就可能被侵蚀,短期业绩也必然受挫。最终,这演变成了一场似乎永无止境的“产品升级战”。        

             深入剖析香港保险市场的这场“混战”,友邦保险乃至整个香港保险业界管理层所面临的压力,便清晰可见。        

             尽管友邦保险的保费规模与利润持续增长,并启动了巨额股票回购计划,但其股价表现却依旧未能赢得资本市场的显著青睐。        

             在恒生指数稳步上涨的背景下,友邦保险的股价却一直持续波动,目前仅相当于 2021 年高点的七成左右。        

             深究其背后原因,主要在于友邦自身的增长幅度有所趋缓。        

             例如,衡量公司承保业务表现的核心指标——新业务价值,目前仅与 2019 年的水平相当。为了能在财报中呈现更佳的业绩数据,持续“内卷”,成为了友邦不得不做的选择。        

             在近期的业绩发布会上,友邦管理层也坦言,香港等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各销售渠道必须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至于二三十年后,这些保单能否真正兑现演示的回报,或许已不在当前管理层的核心关注范围之内——因为届时即便真的出现风险,管理层可能早已更迭了数代。        

             正如业内人士所戏称:“短期业绩当前享,长期责任后人扛。”

             这种对短期业绩的争夺战,无疑潜藏着行业长远的巨大风险。然而,在巨大的业绩压力之下,“踩刹车”似乎是一个无人敢于轻易做出的选择。        

             在内地利率持续下行的宏观背景下,赴港投保的热潮,更需警惕其狂热背后可能带来的风险暗流。        

             内地监管部门曾发出警告,指出内地客户普遍对香港保险产品缺乏充分了解。如果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收益误导等行为,那么将来当实际回报未能达到预期时,最终承担后果的恐怕仍将是内地监管部门——因为那些权益受损的内地客户,最终仍会向内地监管部门寻求帮助和介入。        



免责声明:本文并非旨在香港境外任何地区进行保险产品的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文中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内容有任何疑虑,务请咨询独立专业人士。对因本文内容所涉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概不承担任何责任。任何未经授权转载而引起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承担。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9-20 00:46 , Processed in 0.0375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