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回复: 0

搞懂香港保险,真挺难的

[复制链接]

807

主题

807

帖子

24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31
发表于 2025-9-11 02: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和一位客户沟通的时候,聊到港险各类红利的占比,对方说真是太复杂了,看得头晕。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

香港分红储蓄险的底层逻辑不复杂,但是产品设计很复杂。在给一些新客户完整介绍的时候,对方理解起来就有难度。

牵涉到各种各样的学术名词,比如分红实现率、总现金价值实现率,还有复归红利、周年红利、终期红利等等。

我还是会耐心地给客户讲这些概念,因为我觉得有必要了解。

毕竟资产配置是个长期的事,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东西,你就会更安心。

我有个很明显的感受,今年关注香港保险的客户大幅增加了,从投保数据上也能支撑这一点。

毕竟内地各类资产收益不断走低,尤其是无风险利率,已经将到没眼看了,不管是定存、大额存单、国债、还是内地的储蓄类保险,基本都是1字头的收益。

这种情况下,大家不得不往外看。

而海外资产最重要的两类,一个是美股,一个是港险。美股可以冲击高收益,港险可以带来不错的稳健收益,尤其是考虑养老规划、孩子教育金、现金流资产的朋友们。

因此,港险非常重要,关心港险购买逻辑的人也很多。

我打算用这篇文章,来详细梳理下选择港险产品的思路,给有需要的朋友们一些参考。

第一,选公司。

港险大部分是预期收益,我们能拿到多少分红,和公司的经营能力、投资能力有很大关系。

这有点像是选合伙人,选择有能力的,靠谱的,自己才更放心。

香港保险公司有一百多家,但我们只看那些规模较大的、主流的公司就可以。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纯外资公司:保诚、安盛、永明、宏利、忠意。

港资本土公司:友邦、周大福、富卫。

中资企业:中国人寿海外、中国太平、中国太保

这么多公司,怎么选呢?

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经营的连续性、市场规模。

先说经营的连续性。

因为我们买保险,基本都是长期配置,少说也要十几二十年,做传承的话可能长达几十上百年,因此公司是不是能长久经营,就显得很重要。

一个很直观的判断标准就是公司历史。

香港的保险公司,历史普遍都很长。比如安盛、保诚、永明、宏利、友邦,都有上百年历史。活得久,本身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证明。

再看市场规模。

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觉得友邦是最大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搞错的地方。

如果看全球市场,最大的保险公司是安盛。

只看香港市场,最大的也不是友邦,而是银行系的汇丰。未必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好,而是渠道太强了。


手握银行客户,自然更方便推自己的保险产品。不过他们虽然市场份额很大,但很多都是短期产品,并不是功能丰富的长期储蓄分红险。



如果把银行系去掉,再看看真正的保险公司们,谁的市场份额更大?

那就是友邦、保诚、宏利、国寿、永明、安盛这些了。



从这个表还能发现一件事,你能看到友邦、保诚的增长都非常慢了,而宏利、永明业绩增长非常快,新增保费增长都超过了86%,接近翻倍了。

这事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能够快速占领市场的保司,推出的产品也许是更能打的。

从股东资金属性的角度,不同人也会有自己的偏好。

有人就喜欢纯外资的,百年老店,资管实力强;有人就喜欢港资的,产品打造更灵活;也有人就喜欢中资,相信央企的实力,天然有信任。

我觉得都没啥问题,核心还是看自己的需求侧重点是什么。

第二,看产品结构。

有些人只喜欢盯着收益,特别是7月新规以后,喜欢看谁能最快达到6.5%。

我想说的是,收益确实重要。但比收益更重要的,其实是产品结构。

在做一对一咨询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给客户朋友解释周年红利、复归红利、归原红利、终期红利、特别红利这些名词的区别。

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分红是不是足够稳健。

一般来说,香港储蓄分红险的预期回报=保证价值+复归红利+终期红利,这三个账户习惯用A)、(B)、(C来表示。



保证价值很容易理解,就是完全确定的收益。

复归红利和终期红利,严格意义上讲都是“预期分红”,是非保证的。

复归红利、周年红利、归原红利,这类红利是每年派发的,相对比较稳健。

虽然都是每年派发的红利,但不同公司的产品,还存在差别。

有的一经派发即为保证,成为现金价值,锁死进账户,未来不会回撤,比如永明。

还有的产品是15年以后,才可以使用锁定复归红利的功能;

还有产品保证的是保额,而不是现金价值。

终期红利、特别红利是完全非保证的,退保时才会派发。

有点像是保单里面的“股票”,是一个动态调整的参考值,可能会回撤。

如果某个年份公司投资表现不好,或市场环境很差,之前实现的数额也能就会下调。

典型例子就是某诚,因为2022年的股债双杀,回撤了终期分红,以致于品牌形象也受了很大影响。其他家产品都没发生过这种情况。

在选公司的时候,尽量就不选择这种公司。

毕竟大家买保险,本身就是为了稳健投资,尽量规避不确定性。

我们做退休、养老规划,或者给孩子准备教育金,图的就是安心稳定,没必要跟着市场大幅波动,大起大落。

总的来说,复归红利的稳定性,比终期红利更强。

但复归红利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占比过多的话,会影响整体上的收益。

第三,静态收益和动态收益。

现在可以看受益了。

如果只看收益对比的话,你就会发现,前20年收益最高的,就是宏利宏挚传承。

你常常听到的那些市面上的主流产品,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友邦环宇盈活、周大福匠心传承2、保诚信守明天等等,都要落后了。

我做了几家产品的收益对比,按照3万美金*5年缴,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点。



刚开局就结束了?不用再比较了吗?

当然不是。

因为这只是静态收益。

宏挚传承之所以能做到前二十年收益高,正是因为它只有保证现金价值和终期红利,没有复归红利。



为什么它的前期收益这么高?

这里我稍微多解释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分红,对应着不同的底层资产。

我们购买一份储蓄分红险,相当于通过保险公司这个大机构去买了一个投资组合。

这个投资组合里面,有什么底层资产呢?

从投资类别来看,主要分为固收类和权益类:

固收类资产,以美债为代表,目前美国国债10年、20年、30年期的回报均在4%+。

权益类资产,以美股等为代表,标普500指数,过去50多年的走势,年化总平均收益率10.83%;过去的2024年,标普500指数涨了23%。

除了美股和美债,还有全球其他优质资产。

宏挚传承的做法有点像是,把很大比例的资金,投到权益类资产,比如美股,这样可以博取更高收益。稳定派息类的资产,占比少一些。

我只是举个例子,咱们可以这么理解,但不一定保司就完全是这么操作的。

如果看重港险的静态收益,就想存个20年就退保,把钱全部取出来,不做提取,那么宏挚传承确实很合适。

但我们大部分人的使用场景,都是要提取的。

不管是给孩子做教育金,还是给自己做养老金,还是给家庭补充现金流,共同点都是要提取,无非是多少年以后开始提取的差别。

假设我们的提取方案、取出来的钱都是一样的,那么需要比较的,就是提取后剩余的现金价值。

就是领了钱以后,账户里还剩多少钱。

这里就和分红结构有关系了。

简单来说,有归原红利或复归红利的产品,尤其是分红后即为保证的,确定性更高的,就更适合提取,比如永明万年青。


这种产品肯定是有相对更大的比例,配置到稳定派息的底层资产,比如美债。

而终期红利占比过高,甚至全部都是终期红利的产品,提取的稳定性就会差一些。表现在提取后账户的现金价值少,甚至没办法一直提取下去。

为了更直观地看到差别,我也做了一个提取后的收益对比,你可以感受下。

同样是3万美金,5年缴,从第10年,每年领取总保费的8%。



可以看到,前20年,宏利依然是领先的,但是从20年以后,就是永明开始领先了,周大福的表现也非常不错。

选个具体年份看看,到了第30年,领取金额已经有24万美金,

永明万年青账户里还剩37万美金,周大福账户里也将近37万美金,保诚账户里剩31万美金,友邦、宏利账户则只有29.8万、28.2万美金。

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所以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看静态收益,更要看动态收益。

第四,看分红实现率。

不管是静态收益,还是动态收益,都是保险公司画的饼。

至于这个饼能不能实现,就得看一个关键数据,分红实现率。

就是每年给客户的分红,与产品计划书上承诺给客户的分红的比例。

用公式来表示,

分红保单的分红实现率=实际复归红利÷演示复归红利,或,实际终期红利÷演示终期红利。

选产品的时候,需要具体看是什么分红实现率。

比如你看重提取,就多研究复归红利实现率;如果你打算长期持有不做提取,主要考虑以后给孩子做传承,那么复归红利可能就没那么重要。

不管是复归红利,还是终期红利,都是非保证的分红,所以分红实现率能体现出保司的分红情况。

客观来讲,港险市场整体上的分红实现率还是不错的,最近10年的平均数据在80-90%左右。

除了极个别保司比较差以外,其他保司的分红实现率都能看得过去。甚至还有少数保司最近9年分红实现率都是100%。


但这里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有个和分红实现率类似的概念,叫做现金价值比率,不要搞混了。

总现金价值比率=实际到手的现金价值÷计划书上演示预期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是保证金额+非保证分红,也就是(A)、(B)、(C)三个账户的总和。

也就是说,总现金价值比率这个概念的含义,不只是体现非保证的分红情况了,把保证金额也加上了。





这个数据就不纯粹了,不完全能体现出分红能力,甚至有点“混淆视听”的意思。

总现金价值比率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还是看分红实现率。

最后再总结几句。

买香港保险,不要只看表面上的收益高低,不能只看保险公司画的饼。

需要把公司实力、产品结构、分红实现率、静态和动态收益都搞清楚,然后结合自己的需求,去选择产品。

总之,要多维度全面比较,任何单一角度都有踩坑的风险。

不管你是刚接触港险,还是已经买过港险,都可以按照这个逻辑,自己梳理下。

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可以找我聊聊。




这是我唯一的微信

添加请务必备注来意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9-20 00:46 , Processed in 0.0372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