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回复: 0

香港保险的真相:为什么10年后可能有2万人后悔买港险?

[复制链接]

684

主题

684

帖子

206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62
发表于 2025-7-30 19: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保险的真相:为什么10年后可能有2万人后悔买港险?

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预测贴,说2035年会出现2万个后悔买港险的帖子。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夸张,但背后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两地保险市场的观察者,我发现很多人对香港保险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港险到底是怎么回事。
港险热潮背后的真相

说到港险的火爆,不得不提今年7月1日生效的新规。香港保监局把分红保险的演示利率上限调整到了6.0%(港元产品)和6.5%(非港元产品)。这个消息一出,"高利率分红险即将停售"的说法就满天飞。

不过,这种"炒停售"的营销手法并不新鲜。每次监管政策调整,都会有人拿来做文章。问题是,很多投资者被这种紧迫感裹挟,匆忙做出决定,却没有真正理解产品的本质。

有意思的是,从数据上看,港险确实有它的吸引力。2024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达到628亿港元,这个数字相当可观。但是,数字背后的故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实现率100%"的美丽谎言

最让人困惑的是销售时经常听到的"实现率100%"。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往往骨感。

我遇到过不少买了10年港险的朋友,发现本金都没回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个"实现率"的计算存在不少猫腻。保险公司可能只公布表现较好的产品线数据,就像学校只拿尖子班的升学率来宣传一样。而且,香港储蓄险的收益分为保证部分(通常只有0.5%-1%)和非保证部分,销售时往往以"总现金价值"来展示,但实际退保价值可能远低于演示值。

更要命的是,港险前5-7年的现金价值通常为0或极低。10年回本的前提是分红实现率稳定在90%以上,但近年市场波动导致部分产品实际回本时间延长至15年左右。

换个角度看,首年佣金、行政费用等可能占保费的30%-50%,需要多年分红才能覆盖这些成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早期退保损失会这么大。
收益预期的现实落差

说来也巧,很多人买港险是冲着高收益去的。销售时的演示可能是第20年翻2.8倍,第25年翻3.8倍,听起来确实诱人。

但现实中,可能第25年才翻3倍。这种落差虽然不算太大,却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



你知道吗,收益不及预期其实还不是最大的风险。更严重的是流动性风险。早期退保可能损失本金,前3年退保可能亏损85%以上。即便回本后提取,也会中断复利增长,实际收益大打折扣。

还有汇率风险。美元保单如果遇到人民币升值,比如从1美元=7.2跌到6.0,兑换回人民币的实际收益就会缩水,可能抵消部分分红收益。
监管差异带来的认知偏差

为什么美国和新加坡的储蓄险演示利率比香港低?这背后反映的是监管理念的差异。



美国和新加坡要求演示利率基于更保守的投资假设,且保证收益占比更高。而香港此前允许非保证部分占比过高,通过高演示利率制造"预期幻觉"。现在从7%降到6.5%,其实是在向更理性的方向调整。

欧美市场更注重"保证收益",而香港产品内卷严重。这种差异让很多投资者产生了错觉,以为港险真的比其他地方的产品好很多。

说到投资策略,香港险企更多配置高风险资产,如美股、私募基金,而新加坡险企偏好债券、蓝筹股、REITs等稳健资产。风险偏好不同,收益预期自然也不同。
去年的投资"踩雷"事件

2024年对香港险企来说是个挑战年。美股科技股暴跌,美债收益率飙升至5%,商业地产也出现问题,连中环写字楼都滞销。

很多投资者开始担心,港险的乐观预期从何而来?



不过,香港保险公司有"缓和调整机制",通过保留部分红利储备来平滑短期波动。而且全球化资产配置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风险。

但这也提醒我们,港险本质上是"低流动性+非保证收益"的产品,与股票的高风险属性不具可比性。客户往往不了解"非保证收益"的真实概率分布,而销售却简化成"确定性回报"。
法律保障的双刃剑

很多人关心港险的法律保障问题。确实,香港保险在内地不适用内地保险法,而是由香港法律体系保护。

香港的监管确实比较严格,保监局从2019年起变成公众组织,董事局成员都是律师、医生等业外人士,避免利益冲突。而且有廉政公署监管所有商业行为的合规性。



但是,如果真的发生纠纷,维权成本就很高了。投诉处理中心在香港中环,律师费每小时3000港币起。你得先准备好材料,再搭飞机过去处理。

还有政策风险。内地外汇管制每年5万美元的限额,可能影响续期缴费。虽然对年缴费低于5万美金的客户影响不大,但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产品创新背后的复杂性

最近友邦推出的"环宇盈活"挺有代表性,号称首款6.5%产品,还有各种灵活功能。



这类产品确实功能强大,支持保单拆分、被保险人无限次变更、多元货币转换等。对中高净值人士来说,这些功能很有吸引力。



但功能越复杂,理解成本就越高。很多投资者被各种花哨功能吸引,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风险收益匹配问题。
市场竞争的真实状况

香港保险市场确实竞争激烈。截至2024年底,香港共有157家保险公司,代理人超过11万名。

有意思的是,从销售渠道看,银保渠道占比40.65%,代理人渠道只占25%,经纪渠道占29.96%。但从保单数量看,代理人渠道占比62.2%,说明代理人带来的平均保费更高。



这种竞争格局下,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家公司只能在演示利率和营销包装上做文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炒停售"这种营销手法。
理性看待港险的价值

说了这么多问题,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港险。它确实有自己的价值,比如多币种配置、财富传承功能、相对较低的费率等。

关键是要理性认识它的定位。港险的核心价值在于长期主义、全球化配置和财富传承,而非短期高收益。



如果你只是追求短期回报或流动性,应该优先考虑其他工具。如果坚持配置港险,需要明确几点:持有周期至少15-20年,接受非保证收益的波动性,有足够的外币资金来源。
避免成为"后悔大军"的建议

为了不在2035年成为那2万个后悔的人之一,我建议:

首先,一定要亲自到香港签署保单,避免地下保单的风险。任何通过内地中介或远程操作的都是非法的。

其次,充分理解产品结构。搞清楚保证收益和非保证收益的比例,了解各种费用的扣除方式,明确退保损失的计算方法。

再次,合理配置比例。港险不应该占你总资产的过大比例,建议控制在20%-30%以内。

最后,做好长期持有的心理准备。如果你不能接受15-20年的锁定期,或者可能需要提前退保,就不要轻易尝试。
监管趋势的启示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保监局的监管正在趋严。现在仅要求公布过去5年的历史数据,且可选择性展示表现较好的产品。未来可能要求公布10年以上的分红实现率,尤其针对终期红利等长期收益部分。

这种监管趋严其实是好事。买保险不是买彩票,稳定比高收益更重要。随着信息披露越来越透明,投资者也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写在最后

港险确实有它的优势,但绝不是万能的理财工具。那些宣传中的高收益、高实现率,往往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真正的财富管理需要的是理性配置,而不是追逐单一产品的极致收益。如果你已经配置了港险,建议定期关注分红实现率的公布,理性看待收益波动。

如果你还在考虑是否要买,记住一句话: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港险也不例外。与其盲目追求高收益,不如先搞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

毕竟,最好的投资是适合自己的投资,而不是别人口中最好的投资。
关于作者

苏江:在个人财富管理路上摸爬滚打多年,踩过股票、基金、房产等各种投资的坑,深刻理解资产配置的复杂性。现将技术思维应用于财富管理,专门为家庭提供:出海资产配置策略、香港保险优化方案、个性化养老规划。我的优势是既懂技术逻辑,又有实战血泪史。有投资困惑、保险疑问、养老焦虑的朋友,都欢迎联系我咨询。

????欢迎微信交流。微信:iamsujiang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8-11 11:21 , Processed in 0.0380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