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回复: 0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去香港买保险?这个15万亿市场背后的真相

[复制链接]

669

主题

669

帖子

20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17
发表于 前天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朋友圈又刷到了熟悉的画面:一群人拖着行李箱在深圳关口排队,目的地不是购物也不是旅游,而是去香港买保险。

数据不会骗人。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统计,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从2005年的44亿港元飙升至2019年的458亿港元,14年间增长了10.4倍。即便是疫情期间,这个数字依然坚挺。2023年通关后,内地客户赴港投保的热情再次井喷,单季度新增保费就突破了100亿港元。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让人意外的价格对比

我最初对香港保险感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对比。

同事老王,35岁,想给自己买份重疾险。在内地咨询了几家公司后,发现保额100万的重疾险年缴保费大概在1.2万左右。后来有朋友建议他去香港看看,结果发现同样保障范围的产品,保费竟然只要8000多港币,换算成人民币不到7500元。

这个差距让人震惊:同样的保障,香港保险比内地便宜了近30%。

但更让老王惊讶的还在后面。内地的重疾险通常覆盖30-40种疾病,而香港的同类产品能覆盖120种以上。保障范围扩大了3倍,价格却便宜了30%,这个账怎么算都划算。

这种价格差异并非偶然。香港保险的定价基础是香港本地居民的生命表,平均寿命85岁,比内地的75岁高出整整10年。死亡率更低,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自然就小,保费也就便宜了。
那些你不知道的"隐藏优势"

收益率的秘密

如果说价格优势还能理解,那收益率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内地的储蓄型保险,预期收益率长期被限制在3.5%以内。而香港的同类产品,分红利率普遍在5%-9%之间,近10年从未低于5%。

这个差距从何而来?答案是投资渠道。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保险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美股、欧债、新兴市场,什么赚钱投什么。而内地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相对受限,大部分资金只能投向国内市场。

一个简单的类比:香港保险公司就像是可以在全球采购的沃尔玛,而内地保险公司更像是只能在本地进货的小超市。采购渠道的差异,最终体现在了产品收益上。
"不可争议"条款的威力

这是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细节。

香港保险有一个叫"不可争议"的条款:保单生效2年后,保险公司不能以任何理由宣布保单作废。换句话说,只要过了2年的争议期,保险公司就不能以"隐瞒病史"、"误报信息"等理由拒赔。

这个条款有多重要?我给你讲个故事。

李先生在香港买了份重疾险,3年后查出癌症。理赔时保险公司发现他在投保前曾有过一次体检异常,但当时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异常意味着什么。如果在内地,保险公司很可能会以"未如实告知"为由拒赔。但在香港,因为已经过了2年争议期,"不可争议"条款直接保护了李先生的权益。

这个看似简单的条款,实际上是对消费者最大的保护。
全球理赔的便利

还有一个优势经常被忽视:理赔的便利性。

香港保险支持全球理赔,无论你在哪个国家出险,都能得到赔付。而且理赔并不需要飞到香港,只需要把相关资料邮寄给代理人就行,整个周期通常在15天左右。

更重要的是,香港设有专门的保险索偿投诉局,2013年起服务范围已经扩展到所有非香港居民。如果对理赔结果不满意,你可以免费向这个机构投诉,他们会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协调。
购买流程:没你想象的那么复杂

很多人被香港保险的购买流程吓住了,以为会很麻烦。实际上,整个过程比你想象的简单。
第一步:需求分析和产品选择

在出发前,你需要先明确自己的需求。是想要保障型的重疾险、医疗险,还是储蓄型的分红险?预算大概多少?

这个阶段建议找专业的保险顾问咨询。香港的保险代理人普遍比较专业,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推荐合适的产品。

一个小建议:可以同时咨询2-3家公司的代理人,让他们分别给出方案,然后横向对比选择。
第二步:准备资料

需要准备的资料其实不多:

成年人:
    有效港澳通行证(必须有入境小白条)身份证3个月内的地址证明(水电费账单或银行对账单)现金或国际信用卡

未成年人:
    出生证明监护人身份证件关系证明

特别提醒:孕妇需要提供完整的产检记录,有既往病史的需要提交2年内的体检报告。
第三步:预约赴港签单

确定产品后,需要提前3天预约保险公司的面签时间。建议避开6月和12月的保单旺季,这两个月人特别多。
第四步:香港签单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根据香港保监会规定,保险产品的销售和购买行为必须在香港当地进行。在内地签的保单属于"地下保单",不受法律保护。

到了保险公司后,代理人会详细解读保单条款(大概1小时),然后签署相关文件。这个过程会全程录像,确保合规性。

签署时特别要注意"冷静期条款":大部分保单都有21天的冷静期,在此期间可以无损退保。
第五步:缴费

首期保费有多种支付方式:
    国际信用卡(Visa/MasterCard),单笔限额50万港币现金支付(通常限额10-12万港币)香港本地银行卡

续期保费建议通过香港银行账户自动扣款,这样最方便。
开设香港银行账户的小技巧

既然要买香港保险,开个香港银行账户几乎是必须的。这不仅方便缴费,也便于后续的理赔和红利提取。

目前比较容易开户的银行是中银香港和招商永隆:

中银香港:可以提前下载BoC Pay APP,通过小程序申报健康码。如果通讯地址与身份证一致,可以豁免住址证明。

招商永隆:需要通过"一点通"APP预约,记得带上入境小票和电子邮箱地址。

一个实用建议:开户时建议开通双币账户,这样可以规避一些汇率风险。
那些需要注意的"坑"

汇率风险不可忽视

香港保险大多以美元或港币计价,这意味着你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

过去10年,人民币对美元有过大幅升值,也有过明显贬值。如果你买的是美元保单,人民币升值时你就亏了汇率差,人民币贬值时则赚了汇率差。

这个风险怎么看?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本身就有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那汇率风险反而是一种对冲。但如果你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就需要谨慎评估了。
分红并非保证收益

香港保险公司在销售时,通常会用6%以上的投资收益率进行分红演示。但这些都是预期收益,不是保证收益。

实际的分红水平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表现。虽然大部分公司的历史分红表现都不错,但未来能否维持还是个未知数。
理赔可能存在争议

虽然香港保险的理赔条件相对宽松,但毕竟是跨境投保,如果真的发生纠纷,维权成本会比较高。

不过从数据看,这种情况并不常见。香港保险业经过百年发展,监管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大的保险公司信誉都还不错。
哪些人适合买香港保险?

适合的人群

高净值人群:有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希望通过保险实现财富传承的。香港保险的保额可以做到很高,最高可达3500万美元。

年轻白领:预算有限但希望获得更好保障的。香港保险的性价比确实更高,特别是保障型产品。

经常出境的人:香港保险的全球保障对这类人群非常实用。
不太适合的人群

保守型投资者:如果你无法接受汇率波动,或者对非保证收益有心理负担,香港保险可能不适合你。

很少出境的人:如果你基本不出境,而且对海外资产配置没有需求,内地保险可能更方便。
几个实用建议

选择大公司

香港有150多家保险公司,但建议优先选择友邦、保诚、安盛这样的老牌大公司。虽然香港政府对保险业监管很严,但大公司的稳定性毕竟更有保障。
找专业代理人

一个专业的代理人非常重要。他不仅要熟悉产品,更要能提供后续的服务。建议选择从业5年以上,持有相关资质的代理人。
不要贪图高返佣

市场上有些中介会承诺高额返佣,这种情况要小心。保险是长期服务,过分关注短期利益可能会让你的保单变成"孤儿单"。
定期关注保单状况

由于身处内地,建议定期登录保险公司官网查看保单状况,了解分红情况和账户余额。大部分公司都有中文网站,操作很方便。
写在最后

香港保险确实有它的优势:价格更低、保障更广、收益更高、服务更完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汇率风险、监管差异、维权成本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终的选择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和风险偏好。如果你有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经常出境,而且能够接受一定的汇率波动,香港保险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你更看重便利性和确定性,内地保险可能更适合你。

保险说到底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是盲目跟风。

毕竟,最好的保险不是最便宜的,也不是收益最高的,而是最适合你的那一份。
关于作者

苏江:在个人财富管理路上摸爬滚打多年,踩过股票、基金、房产等各种投资的坑,深刻理解资产配置的复杂性。现将技术思维应用于财富管理,专门为家庭提供:出海资产配置策略、香港保险优化方案、个性化养老规划。我的优势是既懂技术逻辑,又有实战血泪史。有投资困惑、保险疑问、养老焦虑的朋友,都欢迎联系我咨询。

????欢迎微信交流。微信:iamsujiang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27 07:51 , Processed in 0.0377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