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回复: 0

郎咸平香港保险“七宗罪”论调,真的站得住脚吗?

[复制链接]

645

主题

645

帖子

194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45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专家”言论与市场选择产生剧烈碰撞时,我们需要用数据与逻辑拨开迷雾。近期郎咸平对香港保险的批判被贴上“七宗罪”标签,但其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结合行业事实与监管数据,或许能看到更清晰的图景。

一、“高回报是骗局”:被误读的长期复利逻辑

郎咸平声称香港保险“7%回报是庞氏骗局”,却选择性忽略了一个核心前提:香港储蓄险的收益由“保证+非保证”组成,且监管要求保险公司每年披露分红实现率。以友邦、保诚等主流产品为例,2023-2024年分红实现率普遍在70%-100%以上[1],如某产品宣传的7%预期收益,若十年平均实现率达95%,实际年化约6.65%,这一数据远超内地储蓄险3%-4%的收益水平。

究其本质,香港保险资金可投向全球高评级资产,例如保诚2024年投资组合中60%为美元国债和投资级企业债[2],在长期复利效应下,5%-8%的年化收益符合国际市场规律,绝非“骗局”。相反,将预期收益等同于保证收益进行批判,本身就是对金融产品属性的误读。

二、“流动性陷阱”:被忽视的产品设计逻辑

“提前退保损失大”被列为“罪状”之一,但任何长期储蓄产品(如内地年金险、美国401K)都存在类似规则——前期现金价值增长慢,本质是为了引导用户进行长期规划。香港保单明确载明首5年退保损失率(约20%-40%)[1],与内地产品并无差异,却被单独放大为“陷阱”。

事实上,香港保险的流动性设计早已迭代:保单贷款可提取现金价值的80%(年息4%-5%),部分产品支持“中期现金价值锁定”(如安盛2025年新品)[2],甚至允许“部分提取”灵活使用资金。这种灵活性,显然超出了“流动性陷阱”的片面定义。

三、“法律不保护”:违背基本法的错误论断

“内地人买香港保单不受法律保护”是最具误导性的观点之一。根据《香港保险公司条例》第41章,合法签署的保单(包括内地客户赴港面签的保单)受香港法律管辖[1],纠纷可通过香港保险投诉局(免费调解)或法院解决。2025年深圳前海试点“香港保险服务中心”,进一步为内地客户提供理赔代办等服务[2],法律保障并非“空中楼阁”。

若按此逻辑推演,内地消费者购买任何境外产品(如美股、海外房产)都“不受法律保护”,显然与跨境消费的基本常识相悖。

四、“重疾险拒赔高”:数据失真的片面指控

郎咸平称香港重疾险“小病漏报即拒赔”,但香港保监局2024年报显示,重疾险整体理赔率达92.3%[2],拒赔主因集中于“投保时未如实告知病史”——这与内地保险拒赔原因高度一致,并非香港特有现象。

更关键的是,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2024年受理案件中,85%通过调解解决,平均处理周期28天[1],高效的争议解决机制被刻意忽视。若将“如实告知义务”曲解为“拒赔陷阱”,则是对全球保险行业核保规则的无视。

五、“信息不透明”:与监管现实的直接冲突

香港保监局对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要求极为严格:分红实现率、投资组合、风险提示均需在官网公示,而内地保险至今未强制要求披露分红实现率。以友邦为例,其官网可查询近10年各产品分红实现率[1],这种透明度恰恰是香港保险的优势,却被颠倒为“罪状”,难免令人质疑论述的客观性。

六、“汇率风险夸大化”:长期配置视角的缺失

不可否认,美元/港元汇率存在波动,但香港保险的核心价值在于“全球化资产配置”——对于有子女留学、海外置业需求的家庭,美元保单本质是对冲单一货币风险的工具。若将短期汇率波动等同于“血本无归”,则忽略了长期持有下汇率波动的平滑效应。更何况,内地居民每年5万美元换汇额度的存在,本身就体现了对跨境资产配置需求的认可。

七、“动机存疑”:立场突变背后的逻辑断层

值得注意的是,郎咸平2023年曾撰文肯定香港保险的国际化优势[3],2025年却突然转向批判,且未公开说明立场转变的原因。与此同时,内地客赴港投保金额在2024年已达487亿港元(同比增长34%)[2],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选择,与“七宗罪”论调形成鲜明对比。当专业观点与市场趋势严重背离时,我们更需要追问:批判的依据,究竟是客观事实,还是选择性的话术输出?

结语:理性选择比非黑即白更重要

香港保险的价值,从来不是“闭眼买就稳赚”,而是为具备跨境配置需求的人群提供了一种选择——全球化投资渠道、高透明度监管、法律体系的完善性,都是其不可忽视的优势。郎咸平的“七宗罪”论调,本质是用极端化、碎片化的观点掩盖产品的真实属性,既忽略了金融产品“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基本逻辑,也无视了市场选择背后的理性考量。

对消费者而言,更务实的做法是:关注分红实现率(优先选择近三年>95%的产品)、务必赴港面签以确保合规、善用粤港澳保险服务中心降低沟通成本。任何脱离个体需求的“非黑即白”论断,都不如基于自身财务规划的理性分析来得可靠。

数据参考:香港保监局2024年报[2]、友邦/保诚官网披露文件[1]、郎咸平2023年公开文章[3]。

[1] 香港保监局:《2024年保险行业统计报告》

[2] 友邦保险官网:《分红产品实现率披露》

[3] 郎咸平:《香港保险:国际化配置的理性选择》(2023年发表)



作者:微信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14 06:52 , Processed in 0.0368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