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朋友圈被郎某某刷屏了!
一段痛批『香港保险七宗罪』的视频到处飞,架势堪比当年揭穿金融骗局——结果我点开一看…好家伙,这味儿太冲了!
哪是什么学术分析?活脱脱一份房地产商的『黑稿模板』,连『危言耸听+夹带私货』的配方都一模一样!
今天咱就当回人形打假仪,把这7个『罪状』挨个放显微镜下照照,看看到底是良心警告,还是另有所图?
PART 1.香港保险销售年入200万?醒醒,官方数据打脸了
郎教授一上来就放“猛料”:
“香港保险代理人年赚200万!都是吸客户的血!”
但现实呢?
???? 香港政府2025年最新数据:
保险业月收入中位数37,700港币(不是人人年薪百万)
年收入≈45万港币(还没算业绩波动、行业淘汰率)
说白了:
顶尖销售确实能赚大钱,但普通代理人也就打工人水平
拿“200万”当行业常态?跟说“主播都年入千万”一样离谱!
???? 佣金是保险公司发的劳务报酬,和客户保费完全两条线!
(你交的保费进公司账户,代理人又摸不到)
说白了:
销售赚的是服务钱,就像律师收咨询费、医生收诊疗费
非要扯“吸血”,咋不骂巴菲特靠保险浮赚钱呢?
PART 2.活到70岁才能拿收益?香港保险的‘长期持有’被妖魔化了!
郎教授危言耸听:
"15年内退保价值为零!必须活到70岁才能拿钱!"
但实际数据呢?
???? 以主流香港分红险为例:
第6-8年:现金价值已超总保费(回本!)
持有20年:年化收益约 5.5%-6.2%(碾压多数理财产品)
关键区别:
"退保价值为零" 指的是早期退保可能亏损,但 ≠ 必须持有到70岁!
长期持有≠骗局:就像买房前5年卖肯定亏,但能说房地产是骗局吗?
案例见证:友B香港「高X保20年储蓄计划」超额兑现承诺
2005年1月,客户投保友B香港「高X保20年储蓄计划」,选择15年缴费期(年缴1,777.2美元),总保费投入26,658美元。根据投保时计划书演示,2025年1月满期时预期退保金额约46,637美元。
惊喜的是,今年1月25日保单到期时,客户实际获得的期满金额为61,981.93美元,不仅超额兑现承诺,更创下135%的总现金价值实现率,实际内部收益率(IRR)高达6.41%!
这个长达20年的真实案例有力证明:
✅ 友B的分红实现率不仅能达成预期
✅ 更能显著超越演示水平
✅ 充分展现其卓越的投资管理能力
重要启示:保险产品的长期收益上限,不在于计划书的演示利率,而在于保险公司持续创造超额回报的实力。友B用20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PART 3.
第5年取钱就是坑?拜托,这叫‘金融常识’!
郎教授的金句又来了:
"第5年取钱就亏钱?这是保险公司精心设计的陷阱!"
但事实恰恰相反:
1️⃣ 规则早写明:
投保时就用加粗字体告诉你:这是长期资产!
就像国债提前赎回要扣费、定存提前取会损失利息——这叫契约精神,不是坑
2️⃣ 现代港险更灵活:
现在主流产品都有「5/6/7提取规则」:
急用钱?专业顾问都会建议:"短期用款别买保险,先配流动性资产"
突然悟了:郎教授这么气急败坏…
该不会是挡了某些"快进快出炒房客"的财路吧?????➡️????
PART 4.感冒都要告知?别闹!香港保险健康告知的5个真相
郎教授又带节奏:
"香港保险连感冒都要告知!就是找理由拒赔!"
事实核查✅:
1️⃣ 健康告知的真相:
只需申报 "已知健康状况"(不知道的不用猜!)
高血压/结节等才需告知,感冒发烧根本不算事!
2️⃣ 严核保的好处:
2024年保C重疾理赔数据:
96.5% 获赔率
平均 3.1天 到账(比内地多数公司更快)
"严进宽出" vs "宽进严出":
香港:投保时严格,理赔时爽快
某些产品:投保随便过,理赔时查病历到祖宗三代
(灵魂提问):
难道你更喜欢 "投保笑嘻嘻,理赔MMP" 的模式?
PART 5.投诉必须打官司?香港保险维权真相:87%调解成功,0成本维权!
郎教授危言耸听:
"香港保险不保护客户!投诉只能打官司!"
但现实呢?
✅ 香港保险投诉局(ICCB) 专治各种“理赔纠纷”:
免费处理 150万港元以下的索赔争议14
2024年调解成功率87%(356宗审结案件,101宗和解+9宗得直)1
比法院快10倍(调解平均1-3个月 vs 诉讼动辄1-2年)
投诉局怎么运作?
1️⃣ 独立公正:
5名委员中,3位是业外人士(大律师+会计师+消委会代表)1
裁决逻辑公开透明,近年消费者胜诉率持续上升5
2️⃣ 调解优先:
2024年仅42宗案件需裁决(其余全部调解或撤诉)1
常见争议(如“住院必要性”“条款理解”)基本能协商解决
(对比内地)
香港投诉局裁决具约束力(保险公司必须执行)
内地部分纠纷仍需诉讼,维权成本高、周期长
郎教授为何“装看不见”?
——大概因为“打官司”的恐慌,比“免费调解”更好带货? ????????
PART 6.5万美元限额是坑?外汇管制≠违规,合规投保的多了去了!
郎教授的神逻辑:
“5万美元购汇限额?这就是坑!买香港保险的都违规!”
事实呢?
???????? 外汇管制是国际通用政策,中国并非特例:
每人每年5万美元便利化额度,是外汇管理的基础规则,并非针对保险16。
合规换汇投保的客户比比皆是,只要材料真实(如留学、就医、旅游),超5万也能合法办理59。
???? 按郎教授的逻辑:
留学生交学费 = 违规?(需超5万美金)
境外就医 = 违规?(可能超额度)
企业跨境贸易 = 违规?(动辄百万美元)
——这显然荒谬!
???? 真正的“坑”是什么?
非法分拆购汇(蚂蚁搬家)才是打击重点,已有案例被罚百万110。
合规投保的客户,只需提供真实用途证明(如保单合同、缴费通知书),银行即可办理57。
(突然懂了):
郎教授混淆“外汇管制”和“违规操作”,莫非是想让大家……放弃保险,改去炒房? ????????
PART 7.面签麻烦?但这恰恰保护了你的保单安全!
关于"必须赴港签单"的真相:
1️⃣ 这不是保险公司定的规矩
这是香港法律《保险公司条例》的明确要求
目的就是打击"地下保单",保护消费者权益
2️⃣ 面签的核心价值
✔️ 确保投保人亲自签署,避免代签风险
✔️ 当面验证身份,防止欺诈
✔️ 录音录像留存,让后续服务有据可查
3️⃣ 实在无法赴港怎么办?
可考虑"保单转让"等合规操作
部分公司提供视频见证服务(需符合特定条件)
建议提前规划,将签单与香港旅行结合
(延伸思考)
与其抱怨面签麻烦,不如想想:
那些不需要面签的"地下保单",出了事找谁?
是花2小时面签麻烦,还是未来理赔纠纷更麻烦?
郎教授的“七宗罪”看似火力全开,但扒开细节——
有的偷换概念,有的夸大事实,有的甚至逻辑崩坏。
✅ 真正的理性选择应该是:
不盲信大V,自己查证数据和条款
不妖魔化港险,但也要认清它的适用场景
长期持有+合规操作,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最后一句点睛)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工具,
用“炒短线”的心态买保险,才是最大的坑!
-END-本公众号文章为基于市场数据、信息及个人知识经验而书写,仅提供信息资讯及参考用途,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邀请、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仅适用于身处香港人士。本文所载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应被视为并且不构成专业意见或任何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亦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同时,于本公众号后台及公众号助理进行的任何形式的信息问询,皆应视为一般信息咨询,而非销售行为或邀请、要约行为。
本人具有多年理财规划经验的私人理财管家,现时已经帮助多数家庭达成财务健康,百位朋友达成财务自由的私人财富管家,相信在我们的帮助下,一定能让你开启确定性更高、幸福感更强的美好生活!
“更多查询请扫描下列二维码了解详情”
作者:微信文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