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9月10日晚间,甲骨文(Oracle)在美股大涨35%,对一个市值近6800亿美金的巨头公司,如此大的单日涨幅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的首次。甲骨文单看本季度业绩并不出彩,整体收入和利润指标都略跑输预期,但爆炸之处是公司披露了剩余履约义务(rpo)同比大增359%,达4550亿美元,数倍于常态下的1300亿体量,远在乐观投资人预期之外。同时云基础设施投入业务的收入仅仅四年时间,从180亿连年高速增长到1440亿。 
 
当日晚间,我在涨幅35%的时候入了两倍做多甲骨文,涨到了37%的时候,账户盈利4%我心想涨到5%就走,和朋友说了,他说这个时候神一刀鬼一刀,不能追高。我说没事我盯着呢,随时能跑。切回软件,盈利已经变成了-0.01,马上清仓。然后甲骨文开始了来回震荡。拐头向上的时候我还在想进,这时候博的心态异常明显,谁也不知道他未来会涨到多高。 
 
后来等我冷静了,转念一想,我不知道他涨的逻辑就看不清合理区间,就是赌博。我也不敢上大仓位,小仓位就算再吃几个点也是提心吊胆,晚上还睡不好,索性就不买了,安心睡觉比什么都好。有时候确实赚不了认知以外的钱,凭运气赚来的,都会凭实力输回去。 
 
股市很好,很刺激,但是要有强大的内心,果断的决策以及独到眼光,这类资产属于进攻型资产,在标准普尔图里,可以占到家庭总资产的30%,然后是保命的钱(重疾)占20%,保守型资产占40%,生活开销10%。以前保守型资产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房产了吧,但现在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也许香港保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香港保险以高利率闻名,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你说港险那么高收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把钱放在里面就能源源不断,靠谱吗?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香港保险的预期收益比内地同类产品高出近一倍。 
 
为什么香港保险这么能赚钱? 
 
首先投资方向不一样。内地保险(资产大概有70%债券);香港保险(75%全球权益资产)。 
 
这种差异造就了惊人的收益差。 
 
香港保险公司能直接买国际巨头,苹果、英伟达的股票,而内地险资只能通过基金来分一杯羹,参与度着实有限。内地的A股有果链,达链,其实也是变相的多绕了一道弯了。 
 
还有高利率的复利是很可怕的,在内地预定利率已经变成1.75%的今天,香港保险预期收益是6.5%。高利率加上时间,是利器也是魔法,爱因斯坦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香港保司可以投资全球优质资产,以宏利为例有78.5%的固收类资产在北美市场,加拿大、美国为主。 
 
平滑机制在保司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香港保险公司有个收益调节池: 
 
丰年存粮,2024年美股大涨时,保司把部分利润存进"小金库" 
 
荒年放粮。2025年港股波动时,用存粮填补收益 
 
平滑机制造就了相对稳定的收益达成率,以友邦为例,连续10年年达成率都在95%-110%,非常稳定。同时监管也比较严格,香港保监局确保偿付能力永远在200分以上。 
 
同时,许多港险产品还可以无限次改受保人,让保单成为"传家宝",1996年,深圳张阿姨用4500美元(约3.7万人民币)买了份储蓄险。2023年,这份保单价值2.7万美元,张阿姨的理财秘诀,大概就是把钱"忘"在保险公司27年。 
 
陈先生通过"无限次更改受保人"功能,将保单传承给三代人。如今这份1948年的保单,价值已超过2000万港元,堪称"会下金蛋的鹅"。 
 
在利率合适的情况下保费融资也是一个不错的工具,用银行的钱赚保险的钱,以保单为抵押物,抵押给银行,让银行放款,用一百万撬动一千万的保单,十年后退保还掉银行的贷款,每年单利还有7-8%。就像买房子付首付一样,甚至比房子还要稳。货币转换功能:很多产品还有货币转换功能,假如未来某些时候,突然觉得美元有没有别的货币好,直接转换成你看好的货币也很方便。2015年,企业家李先生配置50万美元香港保单。通过货币转换功能,在英镑暴跌时转为英镑资产,10年增值至92万美元。这波操作让他的外汇顾问直呼内行。他有国际视野,优秀的认知,当然还要有转换货币的工具:一份保单,这个钱确实该他赚。 
 
说了投资型香港保单,我们再来说说杠杆型(重疾)香港保险。 
 
首先是支持全球范围内符合资质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报告。其次,明确覆盖投保前未发现的先天性疾病,内地产品普遍排除此类保障,多重赔付机制更容易,癌症可获6倍以上保额赔付(间隔期仅1年),心脏病/中风等疾病不分组多次赔,累计最高达13倍保额。 
 
再来就是港险最最最大的优势, 
 
保额复利增长:保额以2%-4%复利递增,60岁保额可达初始保额4倍以上(如10万美元保额60岁增至41.2万美元,在内地只能是固定保额。 
 
还有就是,前期高杠杆,前10-15年赠送50%保额(如10万保额前10年实际15万),保费仅为内地同类产品60%-70%。香港保险的吸烟与非吸烟人群保费差别较大,内地不分,默认为吸烟费率。 
 
同时未理赔情况下保费持续复利增值,30万保费60年可滚动至300万,兼具保障与储蓄功能,现价成长可观。 
 
免体检保额高,最高免体检保额达100万美元,远超内地产品限额 
 
还支持美元/港元/人民币等多币种保单,可对冲单一货币风险 
 
还具有支持无限次更改受保人及保单分割,赔偿金免税且私密性强。 
 
接下来就是对准妈妈比较友好,孕产期保障,怀孕22周即可投保,新生儿出生即享保障。 
 
因危疾入住ICU可获100%保额赔偿。 
 
家庭共享权益包含配偶/子女延伸保障、特殊学校津贴等附加服务。 
 
但需注意其健康告知严格(需披露5年内所有医疗记录)及跨境维权成本较高等潜在风险 
 
说了这么多香港保险的优势,那有没有什么劣势和风险呢? 
 
先来看看投资理财增值类的保险有什么劣势, 
 
首先就是保底收益低,保证收益普遍仅0.2%-0.6%,非保证分红占比超90%,近年也有某香港保司踩中国内房地产的雷,导致预期收益大幅降低。 
 
5年期缴费产品,前5年退保损失相较内地较大,预计损失40%-60%本金。起投门槛较高主流产品年缴保费需7万人民币起,适合高净值人群。还有就是汇率波动影响,2024年人民币兑美元波动达12%,直接影响保单实际价值。经济周期敏感:全球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70%-80%,市场波动直接影响收益。 
 
总结:收益不确定确实是香港保险的一个痛点,现今在内地保底利率普遍1.75%,也有某内资保险公司(香港)推出了保底2.0%,预期收益5.5%的产品。经济周期的敏感是缺点也是优点,何况保险公司的投资还是相对保守,债券类占大头以稳为主,何况平滑机制也是维稳的重要手段。对于有一些国际视野,想要有些资产对冲,同时还兼顾高收益的朋友,还是很适合配置的。 
 
再说说重疾险,不可避免的就是跨境法律冲突,香港保单适用香港法律,内地法院不予受理相关诉讼,维权需赴港处理投诉成本高昂,保险投诉局仅受理100万港元以下案件,2024年数据显示平均处理周期4-6个月。无限告知原则,健康告知需披露5年内所有医疗记录,漏报即拒赔。 
 
还有的就是产品条款问题, 
 
轻中症预支保额:理赔3次轻症后保额可能清零,而内地产品不影响重疾保额。豁免条件严苛,需理赔100%保额才能豁免保费,内地产品首次理赔即可豁免。癌症多次赔付限制。虽等待期可缩短至1年,但需持续治疗才能获赔60%保额。 
 
还有就是理赔时效长,平均理赔周期28天(内地平均7天),跨境文件传输可能延长至3个月。 
 
总结:杠杆类,保命类的保险(重疾,终身寿,意外险,医疗险)讲究属人属地原则,这类重服务的产品,在哪里生活在哪里买就好了,服务便捷,赔付方便,有情况也好沟通。对于未来要在海外生活的朋友们。当前香港重疾险在保障深度、长期收益及全球化服务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合有跨境医疗需求或高保额需求人群。如果在内地生活,内地重疾险也有很多不错的产品,下次新开一篇详细说。 
 
最后就是选择靠谱的代理人也是很重要的,保险本身就是很复杂的事,保人的,保钱的,保财的,以我们最容易理解的保人的人身险来看,再细化又可以分为保看病的,保收入的,保护理的,保意外的,保身故的等等,再以我们最容易理解的保看病的为例,又可以分为保常规疾病的保既往症的,保康复的,保就医条件的等等,没办法一个产品打天下,这是个千人千面的问题,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如果没有人给你讲清楚,恐怕你买到的和想要的根本就是两回事。 
 
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专业的人会越来越多,希望未来的保险环境会帮助到每个需要的人。 
 
 
 
作者:微信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