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回复: 0

香港保险深夜变天 3.6万美金换7年4.8万净利,瑞士央行亲自送弹药

[复制链接]

865

主题

865

帖子

26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05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瑞士零利率落地那一刻,我正在跟客户视频面谈。他刚投完一张20万美元的保单,听到新闻后问我一句:“希希,我的分红会不会被砍?”

我没急着回他,先让他把手机递到窗边——维港的夜色还在亮着,但港险市场的水,已经悄悄变了温度。
瑞士打响第一枪,真正影响的不是利率,是预期

2025年6月,瑞士央行宣布进入零利率时代。注意,这不是“降息”,而是直接归零。


图片
这不是信号,是实打实的开火。

紧接着8月底,美联储鲍威尔在Jackson Hole讲话释放鸽派信号——9月降息几乎板上钉钉,市场普遍预测到2026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回落至3%-3.25%区间。


图片
你以为这只是央行的动作?错。

真正被震动的,是香港保险公司背后那套“分红预期模型”。

所有储蓄分红险的演示收溢,都建立在两个前提上:
    长期无风险利率维持在3.5%以上权益类资产年化回报不低于6%

现在这两个前提正在崩塌。

保险公司不会立刻下调分红水平,但他们会在下一个评估周期(通常是每年3月)悄悄调整投资端的收溢假设——这意味着:

???? 未来三年你看到的新保单,预期收溢率会系统性降低???? 已有保单的非保正部分分红,实现率可能面临压力 ???? 那些高度依赖股市回报的产品,中期表现很可能“高开低走”

别急着买,先看清风往哪吹。
降息环境下,谁在悄悄受益?不是储蓄险,是这类产品

很多人觉得降息=保险收溢下降=不能买了。

大错特错。

降息确实压制传统储蓄险的长期回报,但有一类产品反而迎来了黄金窗口期——

???? 高现金价值、可融资投保的储蓄计划

为什么?

因为它们玩的不是“长期复利”,而是“短期套利+杠杆放大”。只要你的退出周期控制在7-10年,完全可以在利率反弹前完成收割。

这类产品有几个关键标签:
    首日现价高(>80%)回本快(<6年)支持银行融资可多币种计价

目前全港市场上,满足这四项条件的,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其中最受高净值客户关注的,就是安达的「开创未来2」。
安达「开创未来2」:一张被低估的套利工具

先看数据。

一次性投入20万美元,享受9%保费折扣,实际支付18.2万美元。

这张保单从第一天起,就值16.2万美元现金——相当于你刚付完钱,就有81%的钱能立刻退回来。


图片
这不是锂财,是资产腾挪。

更关键的是:第4年预期现金价值突破20万,等于你用18.2万撬动了一个四年回本的项目;第6年保正现金价值过线,风险敞口开始收窄。

我们拉一下IRR曲线:


图片
不融资的情况下,第10年累计收溢73.38%,折合内部回报率(IRR)5.54%,年化单利7.15%。

这个数字放在今天,属于市场第一梯队。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打30年起才跑到6.31%,友邦盈御多元3稳定在6.5%但前期慢热。

可问题来了——既然这么好,为什么市面上推它的人不多?

因为真正的大户,早就转去做保费融资了。
杠杆游戏:3.6万美金如何撬动4.8万净利?

我们拿星展银行做例子。

假设你是星展丰盛锂财客户,在账户里放100万港币,可以获得H+0.8%的融资利率。按过去十年HIBOR均值1.7%计算,你的综合贷款成本是2.5%。

安达允许贷款比例为首日现金价值的90%,即:

16.2万美元 × 90% = 14.58万美元

你实际只需自掏: 18.2万(应缴保费) - 14.58万(贷款) = 3.62万美元

再算力息: 14.58万 × 2.5% = 每年3645美元

接下来重头戏来了——我们测算不同年份退保的净收溢。


图片
第7年退保,总现值约25.5万美元:
    扣贷款本金:-14.58万扣累计力息(7年):-2.55万实际到手:8.38万再减自付本金3.62万 → 净赚4.76万美元

???? 七年净利近4.8万美金,期满回报率131.58%,年化收溢率18.8%

继续持有到第10年呢?

到手12.98万美元,减去成本,净赚9.36万美元,十年年化收溢率25.87%

这还不是最吓人的。

看IRR——考虑每年支付的力息现金流,第7年退保的IRR也有10.75%。

要知道,普通储蓄险在同一时期的IRR不过5%左右。杠杆直接把效率翻倍了。


图片市场没告诉你的风险:高现金价值≠高安全性

我说到这里,估计已经有客户在私信问我:“希希,这个产品能不能闭眼入?”

我得说实话——这类产品,最容易踩坑的不是收溢,而是结构认知偏差。

很多人以为“首日现价高”=安全,其实恰恰相反。

首日现价越高,说明保险公司承担的前期流动性压力越大。为了覆盖这部分成本,他们必须在资产端做更高风险配置。

我们翻过安达的投资策略文件:


图片
底层资产中,债券类占比60%-100%,谷票类最多可配40%。

听上去保守?别急。

这里的“债券”并不仅限于国债或蓝筹企业债,也包括高收溢债(俗称垃圾债) 和部分私募信贷工具。尤其是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为了维持收溢,必然倾向拉长久期、下沉信用。

换句话说—— ???? 它外表穿的是“稳健”,内里可能藏了“进攻”

这不是说它会暴雷,而是提醒你:这类产品的分红实现率,极其依赖宏观环境的稳定。

一旦出现区域性债务危机或美债波动,中期分红兑现能力会受到挑战。
融资成本黑洞:你以为2.5%,实际可能冲上5%

还有个隐形炸弹——浮动利率风险。

目前HIBOR确实低,1个月拆借利率才1.7%。但你要知道,过去十年蕞高冲到过5.3%。


图片
如果你在2022年融资投保,利率轻松突破5%,当年力息支出就能吃掉一半收溢。

而且银行不是慈善机构。

星展明确写着:“若客户连续三个月锂财总额低于100万港币,银行保留调整利率及收取服务费的权利。”

这意味着—— ???? 你的低成本融资资格,绑死在资产规模上 ???? 一旦你把钱挪走,利率立刻跳涨

这不是杠杆,是绳索。
为什么我建议你先别急着冲安达?

不是产品不好,而是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如果你的目标是:

✅ 用少量资金做短期套利(5-8年退出) ✅ 能维持银行账户的资金门槛 ✅ 接受浮动利率带来的不确定性

那安达开创未来2确实是个利器。

但如果你:

❌ 想长期持有超10年 ❌ 没有稳定的境外银行关系 ❌ 对贷款续签政策不了解

那我劝你三思。

更别说——安达这个品牌本身,在香港市场的声量一直不大,分红实现率数据也不像AIA、保诚那样透明公开。

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它以前有没有爆过雷?投的都是什么资产?”

我只能说:有记录以来没出过大问题,但小道消息是,它某些年份的分红达成率其实没达标,只是通过平滑机制悄悄补了。

这种事,公开报告里永远不会写。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在赌什么

很多人看到“25.87%年化收溢”就冲动了,但他们没意识到:

你在赌三件事:
    未来七年利率不反弹保险公司分红能兑现银行继续给你低息贷款

这三点只要有一个破局,你就可能从“躺赚”变成“补仓”。

我见过最惨的一个案例:2020年有位客户融资买了某英资公司的产品,结果2022年HIBOR飙升,贷款力息一年涨了三倍,最后不得不追加抵押,甚至考虑卖房还贷。

别忘了,保费融资的本质是以保单现金价值作为抵押品的借贷行为,不是纯投资。

一旦市场反转,你面临的不只是收溢缩水,还有强制平仓风险。
比选产品更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资金周期

我最近反复跟客户强调一句话:

“不要用长期储蓄的钱,去做短期套利的事。”

很多中产家庭攒了二三十年钱,就想换张港险图个安心。结果一听“几年翻倍”,立马动心,把养老金拿去做了融资投保。

这太危险了。

真正聪明的操作,是分层配置:
资金用途推荐策略
教育金(5-8年)可适度使用融资工具
养老金(15年以上)选稳健派、分红实现率高的主流产品
传承资产注重保单架构和提领灵活性

比如你拿50万港币给孩子准备留学,可以考虑这类高现价产品快速增值;但如果你是为退休准备500万,那就老老实实看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友邦环宇盈活这种长跑型选手。
冷门真相:真正顶尖的玩家,都在悄悄换船

最近我接触了几位超高净值客户,他们共同的动作是:

???? 在利率高位锁定一批长期储蓄险 ???? 同时拿出一小部分资金做融资套利 ???? 所有保单都做了货币分散(美元/港元/人民币/澳元)

他们不押注单一产品,也不迷信“爆款”。

相反,他们更关注:
    分红实现率过去10年的波动区间保险公司大股东是否涉敏感行业是否支持保单分拆与多代传承提领机制是否灵活(有没有锁定期)

比如有位客户本来想买万通富饶千秋,后来发现其股东背景争议较大,立刻转向友邦和宏利组合投保。

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万通到底还能不能买?”

我能说的只有一句:品牌背后的故事,比宣传册厚得多。
那些没人敢提的“品牌内情”

讲点圈里的事。

你以为买保险只是看收溢?错了。

真正杀伤力大的,是那些公开查不到的“软信息”。

比如:

???? 周大福匠心传承2尊尚版,母公司最近被查关联交易,虽然产品没问题,但内部风声紧,新单审批变慢 ???? 安盛某些投连险曾因底层爆雷被立案,虽然和储蓄险无关,但风控文化让老手避而远之 ???? 保诚几年前那次系统宕机导致数万张保单延迟分红,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截图现在还存着 ???? 忠意启航创富,前期收溢漂亮,但后期红利增长乏力,业内都知道不建议长期持有

这些事不会出现在宣传页上,但会实实在在影响你的体验。
抄底机会确实存在,但钥匙不在产品手里

瑞士零利率确实带来了窗口期。

但你要明白:机会属于懂规则的人,不属于看热闹的人。

就像同一把刀,厨师手里是工具,孩子手里是危险品。

我建议你在动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资金可以锁定多少年?我能否承受利率回升带来的月供增加?如果银行突然不续贷,我有没有备用方案?

如果答案模糊,别碰融资。
那个藏在幕后的“王炸”:国寿海外新款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留了一个底牌没掀。

我们保智库最近拿到了一款国寿海外的独家额度产品,名字不方便公开,因为它并不直接对大众销售。

这款产品9月15日刚上线,表现实在惊人:

???? 9年时间,资金可实现年化单利10.5% 的回报 ???? 央企背景,资金安全等级拉满 ???? 支持多货币转换与无限次更换被保人

但它也有门槛:
    起投100万港币(以前要200万,现在降了)小额保单额度稀缺,得抢需要验资,审核比普通产品严

更关键的是——它不适合所有人。

如果你预算紧张,我还是推荐你走常规路线,比如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或者友邦环宇盈活这类主流产品。

但如果你手里有闲置资金,追求高效率周转,又想找一个比安达更稳的选择——这款国寿的产品,可能是你今年最不该错过的机会。
最后的提醒:别让“高收溢”蒙住眼

回到标题那句话:

“3.6万美金换7年4.8万净利”

听起来很诱人,对吧?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所有看似轻松的暴利,背后都有你看不见的风险定价。

你赚的不是保险公司的钱,是利率差和时间差的钱。

而这种钱,往往来得快,去得更快。

与其盲目追风口,不如先搞清楚:
    自己的风险偏好资金的真实用途市场的潜在变数

如果你觉得市面的信息太碎片,数据对比太复杂,真正想投又怕踩坑——

不妨找我们做个30分钟深度咨询。

我们会帮你: ✅ 梳理资金规划优先级 ✅ 对比5-8款主流产品的真实表现 ✅ 揭示各品牌背后你不知道的“市场共识” ✅ 给出适配你情况的配置建议

不用交定金,也不用填表,聊完你觉得没收获,随时走人。

毕竟,真正靠谱的建议,从来不需要靠套路留住人。



















"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本文所述保险产品及测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账号不售卖任何保险产品,只提供客观数据测评;保单分红均为非保证收益,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4 21:32 , Processed in 0.0410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