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回复: 0

香港保险深夜变天 3.6万美金换7年4.8万净利,瑞士央行亲自送弹药:真相背后的隐形债务

[复制链接]

844

主题

844

帖子

25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42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瑞士零利率不是新闻,是子弹上膛的信号

6月,瑞士央行宣布实行零利率——这不是试探,是实打实的发令枪。

你可能觉得,瑞士离我们很远,但它的利率动向,直接牵动全球保险公司的底层资产定价模型。我们都知道,保险公司靠的是“利差”赚钱:拿投保人的钱去投资,赚取高于保单承诺回报的收溢。

现在,无风险利率往下走,保险公司要维持原有回报率,只有一条路:提高风险资产配置。

但问题来了——你真的愿意让你的“保命钱”去赌股市和非标资产的波动吗?

更关键的是,这一轮降息潮,不是孤立事件。美联储已经在释放信号:9月降息概率超80%,到2026年,联邦基金利率可能稳定在**3%-3.25%**区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今年投保的储蓄险产品,未来10年、20年的分红预期,大概率是建立在一个即将缩水的投资环境之上。

保险公司不会告诉你这些,他们只会把演示利率写得光鲜亮丽。可当底层资产收溢下滑,分红实现率能不能兑现?这才是真正要命的问题。
安达“开创未来2”爆火,但没人告诉你它的“代价”

最近市面上吹得最猛的,是安达开创未来2这款产品。整付20万美元,第4年就回本,第6年保正现金价值过本,第10年总现价31.2万美金,IRR高达5.54%。

听上去像不像天上掉馅饼?



表面上看,它的结构确实诱人:首日现价高达81%,也就是你交20万美金,退保马上能拿回16.2万。这给了它极强的“融资套利”空间。

所以很多代理人都在推“保费融资”玩法:借银行的钱来买保险,用保险的预期回报覆盖贷款力息,赚中间差价。

比如星展银行,只要你在账户存100万港币锂财,就能拿到**H+0.8%**的低息贷款。

而H(1个月HIBOR)过去10年平均1.638%,算下来融资成本约2.4%-2.5%。



于是就有了这张图流传:

你只掏3.62万美金,银行借你14.58万,撬动一张20万保费的保单,杠杆5.5倍。

到了第7年,保单价值涨到25.5万美金,还完本金和累计力息,你还剩8.38万现金,净赚4.76万美金,7年期满回报率131.6%,年化近19%。



第10年更夸张:净赚9.36万美金,自投3.62万,收溢率258%,平均每年回报25.87%。

这么高的收溢,谁不心动?

但希希想问一句:这些数字,真的能兑现吗?
谁来为“非保正红利”兜底?

我们来看这张利益演示表:



第1年,保正现价16.2万,非保正终期红利0; 第4年,保正部分才17.5万,非保正红利3.14万; 真正拉高总现价的,是后面的非保正终期红利。

到了第10年,总现价31.2万,其中保正部分只有20.5万,非保正部分占了10.7万,占比34.3%。

换句话说,你看到的5.54% IRR,是建立在非保正红利100%实现的基础上。

可现实呢?

安达这家公司在香港市场并不是传统主流保司。它的分红实现率历史数据公开非常有限。市面上大多数产品,像友邦、永明、保诚这些,至少有5年以上的分红实现报告可供查证。

但安达?查不到。

我不是说它一定做不到,而是——当你把收溢押注在一个没有历史验证的“黑箱”上时,风险已经悄悄放大了。

更别说,它的底层资产中有蕞高40%可投入谷票类资产,虽然比例不算极端,但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权益类波动对分红兑现的影响不容忽视。


杠杆玩得好是财富,玩不好是负债

再说回“保费融资”这个玩法。

很多人觉得,银行借钱给我,我拿去生钱,wen賺不赔。

但你有没有想过:
    如果HIBOR突然上升到3%以上,你的力息支出翻倍怎么办?如果保单第5年、第6年分红不达预期,现金价值增长不及模型测算,你还得起贷吗?如果你中途急需用钱,提前退保,现价可能还不足以覆盖贷款本金,直接亏损。

这些都不是假设。

2022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启动后,HIBOR一度飙升至5%以上。当时一批做保费融资的人被狠狠打脸:贷款力息比保单分红还高,每月倒贴钱。

而现在,你敢保正未来几年不会重演?

更何况,“开创未来2”的贷款比例能做到90%,正是因为它首日现价高。保险公司敢给这么高的初始现金价值,说明它早就预判你会退保或融资——这不是为长期持有设计的产品,而是为套利交易准备的工具。

它本质上更像一款“类金融产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储蓄保险。
市场都在吹,只有我在泼冷水

我知道,现在全市场都在推这款产品。朋友圈刷屏,直播连讲,话术统一:“最后上车机会”、“瑞士法郎贷款=零成本融资”。

甚至还说,可以申请瑞士法郎贷款,利用瑞士零利率来做无本套利。

听着很美,对吧?

但瑞士法郎贷款真那么容易? 第一,能做的银行极少; 第二,汇率风险极大——瑞士法郎是避险货币,一旦全球市场动荡,它会瞬间升值。你借的是CHF,还的也是CHF,万一汇率波动10%,你的利润全没了,甚至倒亏。

没人跟你提这些。

他们都只说“7年赚4.8万净利”,不说“万一实现率只有70%,你还剩多少”。



上面这张图就是压力测试:假设分红实现率只有70%,第10年你的净收溢从9.36万降到5.2万,年化回报从25.87%暴跌到17.03%。

要是实现率再低点呢?60%?50%?

别忘了,你还得承担本金损失风险。一旦退保时现价低于贷款余额,银行会追债。

这不是危言耸听。2018年就有客户因投连险暴跌+贷款利率上升,被银行追讨200多万港币,最后房子被查封。
客户问麻了:安达到底靠不靠谱?

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

“希希,这个产品是不是稳的?” “安达是不是外资?背景怎么样?” “为什么其他经纪人说得天花乱坠,你却这么冷静?”

说实话,我不是反对这款产品,我是反对盲目乐观。

安达保险(Chubb)确实是全球性财险巨头,母公司实力雄厚。但它在香港的人寿保险业务起步较晚,规模远不如友邦、保诚这类深耕几十年的老牌。

而且,它的分红策略偏进攻型,高杠杆结构依赖持续的资本市场表现。一旦遇到黑天鹅,比如地缘冲突、美股回调、地产暴雷,它的投资组合抗压能力能否经受考验?

没人知道。

更关键的是,这款产品的合同结构复杂,非保正红利的分配机制不透明。你看到的利益演示,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模型推演。

现实中,保险公司有权根据当年盈利情况调整红利派发。如果你买的年份正好碰上经济下行期,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希希不便公开多说,但圈里人都知道:有些公司前几年的分红实现率,其实已经悄悄下调了。只是没有大张旗鼓公告,普通客户根本查不到。
比收溢更重要的,是“看得见的风险”

我们回头看看这张表:



它展示了一切:你只需付3.62万美金,就能撬动20万保单,杠杆5.5倍。

但它没告诉你:
    这笔贷款是浮动利率,未来成本不确定;保单价值是非保正的,取决于分红实现;你没有任何下行保护机制;一旦退保,银行立刻要求结清贷款。

这根本不是“保险”,这是一场对赌:你赌未来7年资本市场稳定增长,银行利率不反弹,保险公司分红达标。

赢了,你赚一笔;输了,你可能背上债务。

而大多数买这类产品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参赌。
那些真正稳健的选择,反而没人提

现在市场上都在推高回报产品,但真正适合大多数人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没那么亮眼的。

比如:
???? 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

    中长期IRR高达6.50%,提领后剩余价值市场第一归原红利机制,派发即锁定保正支持无限次换被保人,传承功能强但前10年表现不如竞品,需要耐心持有
???? 友邦环宇盈活

    长期预期IRR达6.50%,潜力大9种货币转换,适合全球化配置百年品牌,分红实现率稳定但分红策略偏进取,市场波动下兑现压力大
???? 万通富饶千秋

    中期收溢王者,20年IRR达6.00%可转终身年金,提供稳定退休现金流传承功能极强但背后股东背景敏感,部分客户顾虑较多

这些产品,没有“第4年回本”的噱头,也没有“25%年化回报”的刺激。但它们经过了时间检验,分红实现率透明,结构清晰,适合长期持有。

而像“开创未来2”这种,更适合短期套利、资金充裕、能承受波动的高净值客户。

普通人跟风入场,很可能成了接盘侠。
国寿海外有款“隐形冠军”,但不公开卖

说个业内秘密。

其实市面上收溢率蕞高的,不是安达,也不是永明,而是国寿海外在9月15日刚推出的一款新款储蓄险。

这款产品不在公开渠道销售,名字也不能明说,因为只对我们保智库的高净值客户开放,且有额度限制。

它的真实表现是:9年时间,资金实现年化单利10.5%的回报。

什么概念?20万美金投入,9年后变成38.9万,净增18.9万。

秒杀全港所有主流产品。

但它也有门槛:
    起投金额100万港币,小额保单额度稀缺,得抢需要验资,审核严格是短期分红险,不适合长期持有

而且因为是央企背景,条款复杂,普通人看不懂,必须靠专业经纪人解读。

如果你预算紧张,还是更推荐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或友邦环宇盈活这类主流产品。
别只看“能赚多少”,先想“最坏会怎样”

很多人买保险,只盯着收溢演示表里的“总现价”,却从不问:
    这个数字历史上实现了吗?如果只实现70%,我还满意吗?提前提领会不会亏损?汇率、利率、政策变动会不会影响我?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近5年新推出的储蓄险中,超过60%的产品在第5年实际分红实现率低于演示值的85%。

尤其是那些主打“高初始现价”、“快速回本”的产品,后期红利增长乏力,甚至出现倒退。

你还敢无脑冲吗?
真正专业的建议,是从风险开始的

如果你现在正考虑买香港储蓄险,希希给你几点实在建议:
    不要迷信“第一年现价81%”这种宣传——越高越危险,说明公司在变相鼓励退保或融资。优先看分红实现率历史,至少要看5年以上数据,避开“数据真空区”产品。警惕过于激进的股债配比,谷票类资产超40%的,慎入。保费融资不是普通人能玩的,除非你有稳定现金流和风险准备金。多对比提领方案,有些产品前期好看,后期掉队严重。别忽略货币风险,尤其是想用瑞士法郎、日元等小币种贷款的。

最重要的一点:别让一个产品的宣传话术,替你做决策。
最后一句掏心窝的话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否定“开创未来2”。

它是好产品,尤其对特定人群。

但我更怕的是,你因为别人说“wen賺”就冲进去,结果几年后才发现,自己成了那个“被收割的乐观者”。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管理,不是投机工具。

如果你觉得市面信息太碎片、太营销化,难以甄别真伪,不妨找我们做个半小时的专业咨询。

我们可以帮你:
    梳理各产品真实历史表现对比分红实现率与演示差异测算不同情景下的收溢底线定制适合你资金周期的方案

毕竟,你的钱,值得被更认真地对待。

















"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本文所述保险产品及测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账号不售卖任何保险产品,只提供客观数据测评;保单分红均为非保证收益,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4 21:32 , Processed in 0.0392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