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回复: 0

新闻速递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展望”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复制链接]

183

主题

183

帖子

5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9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新闻速递



10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办。

SUFE  CMI

本次学术研讨会邀请众多专家学者。会议围绕全球经济增长与新兴市场韧性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复杂变局下的世界经济发展路径建言献策。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全球经济形势、贸易政策变化下的宏观经济风险、全球贸易摩擦对中国社保体系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就业与养老金的挑战、新兴市场政策框架优化等重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蒋荷露主持。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林晖致开幕辞。林晖教授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介绍指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依托学校经济管理等一流学科优势,协同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发展,汇聚全校研究力量,整合各方智库资源,倾力打造的旗舰型智库平台,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林晖教授强调,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贸易投资格局重塑与技术变革交织演进,如何在脆弱复苏中挖掘长期增长动能,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学术与政策对话平台,凝聚全球智慧探索包容性增长新路径。林晖教授表示期待与会嘉宾在研讨中拓展思路、深化共识,推动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有机融合,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专题交流一



IMF上海中心主任Johannes Wiegand博士首先发表了题为《Global Prospects and Policies: Global Economy in Flux, Prospects Remain Dim》的演讲。他分析了2025年全球经济、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增速,并指出整体呈现“弱增长”格局。过去半年,美国对多国关税处于高位、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是全球市场核心关注点。与此同时,二季度美国经济表现依赖库存调整与进出口波动,内生动力薄弱;中国增速虽有回落,但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他强调,全球经济面临贸易摩擦升级、劳动力供给冲击、财政与金融脆弱性交织等下行风险,但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贸易谈判取得进展等因素也可能带来上行机遇,各国需从建立可预期贸易规则、重建财政缓冲、维护央行独立性等方面入手,并审慎运用产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熠发表了题为《Restructuring of China's Pension System》的主题演讲。他聚焦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与养老金体系改革的课题,介绍了中国自1991年建立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并强调当前过度依赖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率低,第三支柱发展滞后。张熠教授表示,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净养老金财富值显著高于多数国家,因而制度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张熠提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未来核心改革方向是重构养老金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促使社保体系聚焦代际与代内风险分担的核心功能。他强调,中国高储蓄率为改革提供了基础,通过制度设计激活个人养老储蓄意愿,是应对老龄化的关键。



圆桌讨论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熠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保系主任唐珏针对全球贸易摩擦对中国社保体系的影响,指出中国企业社保缴费率较高且存在缴费基数下限约束,在中美贸易不确定性上升时,部分企业通过增加临时灵活用工以规避社保缴费,既降低劳动力成本,也可能加剧就业不稳定性,因此需要在稳定企业经营与保障社保体系可持续性间寻求平衡。Johannes Wiegand博士提到在美国,本国企业需承担含医保在内的50%社保费用,相关缴费比例是否过高的讨论十分常见,企业抱怨认为高社保缴费或反映在企业净工资中,同时他提出经济下行期,削减社保缴费可帮扶企业,但也需明确财政资金来源。对于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的问题,他表示新技术有望促进增长、提升生产率,但目前技术应用程度存在不确定性,且可能替代部分就业,需要持续观察后续发展。Marijn A. Bolhuis教授重点围绕美中贸易展开分析,指出中美当前贸易与2018年贸易战存在关键差异。其一,美国此次加征关税的范围更广,不仅针对中国,还涉及欧洲等其他国家,这一变化对全球贸易格局重构有重要影响。其二,若当前贸易摩擦持续,更多国家或将通过双边贸易协定或区域贸易协定深化贸易联系,中国也在推进此类合作,不过这一过程的反馈需长期观察,未来或有更多国家和地区选择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诸宇灵围绕人口老龄化这一下行风险提出不同观点,认为中国具有抵消这一风险的潜力,中国部分群体,如具备较强消费能力、有更多时间的群体,拥有更充足的资金与时间,这类群体的消费行为有望拉动当前疲软的国内消费。针对她提出的“如何看待这种通过消费抵消人口老龄化风险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定义人口老龄化”问题,Johannes Wiegand博士指出,在中国语境下,老龄化或具有潜在积极作用,可能有利于助力需求结构平衡,推动中国经济向消费主导型转型,而这也是针对中国经济摆脱对资本投资和出口依赖的建议方向。Marijn A. Bolhuis教授指出,当前多国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及工作生产力较10-20年前显著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的老龄化国家,存在让老年人延长工作年限的可能。不过,这需要推进退休年龄改革并出台延长工作的激励措施。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蒋荷露结合经济增长相关课题,指出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依靠创新,针对中国近期已出台诸多创新相关政策,询问IMF教授对这类以研发为核心的特殊产业政策的看法。对此,Johannes Wiegand博士指出相关产业政策需谨慎实施,一是从历史来看,产业政策既有韩国这样的成功案例,也有巴西等明确的失败案例;二是产业政策涉及关键财政成本,且存在相应机会成本,毕竟资金具有一次性使用属性。同时提出,若实施产业政策,应瞄准溢出效应最强、对整体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领域,例如能催生研发活动的行业,但需由专业人士筛选合适方向。

专题交流二



IMF经济学家Marijn A. Bolhuis带来了题为《EMERGING MARKET RESILIENCE: GOOD LUCK OR GOOD POLICIES?》的汇报。他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前,新兴市场在面临全球风险偏好下降时,常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融资成本上升等连锁反应,政策制定者陷入“保增长”与“稳通胀”的两难困境。通过对比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数据,他提出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资本外流、汇率通胀传导等问题缓解。近年来,新兴市场对全球金融冲击的敏感度显著下降,展现出更强的韧性。针对未来风险应对,他建议新兴市场持续完善政策框架,重建财政缓冲,警惕政策倒退风险。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王龑楚发表了题为《Which Groups of Investors are Informed in Emerging Market?- China and Global Perspective》的主题演讲,从微观视角解析新兴市场的知情投资者群体。她指出,新兴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制度约束强等特点,知情投资者凭借信息优势获得超额收益,其行为对市场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她举例介绍并分析了国内机构投资者、外资机构投资者、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卖空者几类核心知情投资者群体及特征。王龑楚教授表示,新兴市场投资者的信息优势受市场特征与制度环境影响,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跨国家、跨市场的差异及其决定因素。



在第二场圆桌讨论中,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岑冰峰聚焦公司金融研究领域,从企业维度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新兴市场政策体系发生显著调整,当前政策优化已为企业带来诸多金融利好。同时,政策的可信度与可预测性提升,让本土企业及跨国集团得以开展更长期的发展规划。不过,她也强调政策调整暗藏风险。一方面,政府与央行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后,本土企业需自行承担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跨国企业在多新兴市场布局时,会面临宏观政策周期不同步带来的政策分化风险,比如部分区域市场利率收紧、部分区域市场利率降低的情况。她进一步指出,企业需通过提升金融素养、增强金融专业性,并通过借助衍生品市场对冲风险等手段来应对新阶段的挑战。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存在衍生品交易限制,且金融市场对外部开放较为谨慎,这对企业风险对冲构成挑战。因此,高校需加强对未来管理者金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IMF上海中心在深化新兴市场金融研究、助力企业应对风险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期待进一步探讨企业面临的这类新兴风险。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溦提出提出几个问题:如何准确识别投资者交易表现差异的成因——是部分投资者技能更强,信息供给层面的问题,亦或是团队信息处理能力不同导致交易效率差异?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在相关领域的差距,是否主要源于上述某一层面因素?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王龑楚针对以上问题谈到,通过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不仅能预测未来收益,亦能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尤其是超预期盈利部分。这一证据表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决策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对企业基本面信息的掌握。不过,由于缺乏做空数据,目前对机构投资者负面预期下的操作尚不明确。此外,针对提问中涉及的本土偏好问题,她补充道,在中国市场的研究发现,若机构投资者团队中存在具备中国背景或中国教育经历的基金经理,其交易行为对市场的预测能力会显著提升。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类背景的经理能有效降低信息摩擦,更精准地捕捉市场与企业信息。

Marijn A. Bolhuis表示,政策优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且政策可预测性提升不仅便于企业开展投资,也让所在国对外国资本更具吸引力。他认同企业面临汇率波动时需通过对冲工具应对,而能否有效对冲取决于外汇市场发展程度,但外汇市场发展初期发展易伴随波动,需逐步推进,建议可参考 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关于深化本币债券市场对抵御冲击重要性的章节,以及专门探讨外汇市场的第二章内容。



针对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王开提出的“全球FDI增速快速下滑的背景下, FDI何时触底反弹以及需要哪些条件?”问题,Johannes Wiegand博士指出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加剧、贸易碎片化导致跨境投资风险上升,要推动FDI回升,需构建更可预测的全球环境、实现更开放的贸易与资本流动,但目前全球发展方向与此相反,暂难对FDI反弹时间及条件给出明确判断。

(供稿:胡浡,供图:袁筱)

SUFE  CMI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网址:cmi.sufe.edu.cn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4 15:44 , Processed in 0.0438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