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回复: 0

重疾险挑选全攻略:从认知到实操,避开 90% 的坑

[复制链接]

214

主题

214

帖子

65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52
发表于 2025-9-11 16: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边越来越多人加入买重疾险的队伍,但真正搞懂 “怎么挑” 的人却不多。



有人花了大价钱,最后发现保额不够用;有人健康有小问题,投保时没留意健康告知,理赔时踩了坑……



其实,挑选重疾险—— 抓住 “先明确本质、再抓核心逻辑、最后按需匹配” 的思路,就能避开大部分弯路。

今天我们从 “认知基础” 到 “实操技巧”,一步步拆解重疾险的挑选方法,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一、认知基础:重疾险是干嘛的?



想要挑到合适的重疾险,首先我们先弄清楚,重疾险是干嘛的?



重疾险最早是1983年由南⾮⼼脏外科医⽣巴纳德发明,他在⼯作中发现,很多病⼈虽然⽣命被救回, 但家庭却因经济压⼒陷于崩溃⸺治病花光了积蓄,病⼈还需拖着病体继续赚钱。



于是,巴纳德设计了重疾险,核心目的很明确:在患者确诊重大疾病后,直接赔付一笔钱,帮家庭撑过漫长的康复期,而不是单纯报销医疗费(医疗费更多靠医疗险覆盖)。



重大疾病之所以会对家庭造成 “毁灭性打击”,源于它的 3 个关键特征:

1、发展急、风险高:比如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突发时需紧急治疗,错过最佳时机可能危及生命

2、治疗成本高:动辄几十万(如癌症的手术、化疗、靶向药,器官移植的费用等),远超普通家庭的应急储蓄;

3、隐性损失大:除了显性的医疗费,还有术后营养费、护工费、家人陪护的时间成本,以及患者 3-5 年无法工作的收入损失 —— 这些 “看不见的支出”,往往比医疗费更压人。



正是因为重疾的 “多维度损失”,重疾险的价值才得以凸显,具体能解决 3 个核心问题:



    覆盖高额医疗成本:补充医保报销后的缺口,解决 “有钱治病” 的基础问题;

    补偿收入损失:替代患者康复期的收入,保障家庭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 “刚性支出” 不中断;

    减少心理焦虑:不用为钱纠结治疗方案,也不用因 “花光家人积蓄” 产生愧疚,更利于疾病康复。



所以重疾险的本质是 收入损失险!



二、重疾险挑选的核心逻辑



搞懂重疾险的本质后,挑选的核心就聚焦在 2 点:健康告知(能不能买) 和保额(够不够扛) —— 这两点没做好,再贵的重疾险也是 “白买”。



重疾险本质是收入损失险,所以最重要的是 “保额”!!!



但是在保额之前的第一步是 “健康告知”,健康告知是能保证承保和赔付的先决条件



1、健康告知



你有没有过这种疑惑:买保险时,保险公司总让填一堆健康问题——有没有住过院?有没有高血压?最近有没有体检异常?



有人觉得这是“没事找事”,甚至偷偷隐瞒病史,想着“只要没查出来,理赔时就能蒙混过关”。



但真相是:健康告知填不对,可能让你交了几年保费,最后一分钱都赔不到。



什么是健康告知?



健康告知是在买保险时应保险公司的要求向保险公司“如实汇报”健康状况的一个环节。



健康告知通常以问卷形式出现,内容涉及既往病史、体检异常、住院记录、家族病史等。



为什么要进行健康告知?

你可能不知道:保险不是“一刀切”的买卖。



保险的本质是 “风险共担”—— 众多投保人缴纳保费形成保险池,当少数人发生保险事故时,用池中的资金进行赔付。



例如同样是30岁男性买重疾险,一个每天熬夜抽烟、有胃炎病史,和一个作息规律、定期体检的人,风险肯定不一样。



如果保费相同,对后者来说就亏了——相当于用自己的钱,补贴了那些高风险的人。



如果没有健康告知,会怎么样?



假设现在有一款医疗险,不用填任何健康信息,谁都能买。



你觉得最先抢着买的会是谁?



大概率是那些已经生病、或者身体不好的人 —— 毕竟他们最需要报销医药费。而身体倍儿棒的人,可能觉得 “我暂时用不上”,反而不会急着买。



结果就是:保险公司收到的理赔申请会暴增,很快就没钱赔了。



为了不倒闭,只能做一件事:涨保费。



最后,健康人发现 “保费越来越贵,自己根本用不上”,慢慢退出;剩下的全是高风险人群,保费继续涨…… 恶性循环下来,这款保险要么停售,要么变成 “只有土豪才买得起” 的产品。



这就是保险行业最怕的 “逆选择”—— 坏人(高风险者)把好人(低风险者)挤出市场,最后谁都没好处。



而健康告知,就是为了拦住这种 “不公平”。



不如实告知会怎么样?,理赔时会吃大亏



《保险法》里有个铁规矩:投保人必须如实告知健康情况。



如果故意隐瞒,比如明明有乙肝却填“无”,后来得了肝癌想理赔——对不起,保险公司查到后可以直接拒赔,还能不退保费。



有人觉得“我不说,保险公司查不到”,但现在不一样了:



医院的电子病历、体检中心的报告、甚至药店的购药记录,都可能被联网核查。就算投保时没发现,理赔时一查一个准。



更坑的是:哪怕你不是故意隐瞒,只是“忘了”(比如几年前住过院没写),只要这个病史和理赔的病有关,保险公司照样可以拒赔。



反过来讲,只要你如实填了健康告知,哪怕当时有异常,保险公司也核保通过了,那以后就必须认账。



这就是健康告知的终极意义:提前把丑话说在前面:只要你如实填写,且保险公司核保通过,后续出险就必须理赔;反之,哪怕保费交了几年,也可能一分钱拿不到。



健康告知我应该怎么做?



健康告知的原则是「有限告知」,即只需要对产品问卷里的问题进行回答即可,问卷没有提到的内容不需要告知。



如果问“两年之内有没有做过手术”,而你只在三年前做了手术,就不涉及,不需要告知。



健康告知完,如果存在问卷涉及的内容,会进入审核。



有两种审核方式:智能核保和人工核保



总结一下

健康告知的作用,就是让保险公司知道:“你到底有多‘危险’?”然后根据你的情况给出方案:

    健康没问题?正常保费承保,皆大欢喜。

    有点小毛病(比如甲状腺结节)?可能“除外承保”——以后甲状腺相关的病不赔,其他照保。

    风险较高(比如糖尿病)?可能“加费承保”——多交一点钱,保障不变。

    风险太高(比如癌症晚期)?直接拒保,避免后续理赔纠纷。






说白了,这是在帮你“匹配最合适的保障”,而不是花冤枉钱买一份最后可能赔不了的保单。



2、保额与保费、保费杠杆



说完了买保险之前的前提条件,我们现在来看一下重疾险中最重要的部分。



保额!!!保额!!!保额!!!



简单说,保额就是万一出事,保险公司能赔你的钱。



它就像雨伞的大小——下雨(出事)时,伞越大(保额越高),你被淋湿(经济损失)的概率就越小。



为什么保额如此重要?



重疾险是用来补充因疾病造成无法工作,收入中断(注意,非"终断")的收入损失的。



那么,配置重疾险时,个人年收入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参考系,重疾险保额覆盖自己3至5年的年薪等等,才能在风险发生时足额覆盖损失。



所以,重疾险配置原则,必须强调再三:保额至上!



如果不幸患了重疾,大概要花多少钱呢?



我们先来看重疾发生后的核心支出:重疾医疗费用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已达到43.7%。重疾治愈率高的同时,也意味着昂贵的治疗手段和漫长的治疗周期。



在治疗中,不仅面临癌细胞扩散转移或疾病复发的风险,需要患者定期复查、持续放、化疗。



同时,术后的康复疗养、护工等同样不可或缺,这些都会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举个例子:

以刘女士的遭遇为例,今年31岁的她罹患乳腺癌3年,医保报销后共计自费40万余元,具体为:

• 医疗支出约30万: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品等费用

• 检查类支出约3万:化疗前检查,放/化疗期间各阶段检查费用

• 康复支出约3.5万:放/化疗期间营养补充,术后康养费用等

• 生活支出约5万元:住院期间饮食,复查及交通费用等



所以保额要覆盖以上全部费用,才能保证患者能够安心治疗、家庭维持正常生活。





3、保费与保额的关系



很多人买重疾险时,都会卡在一个纠结点上:



“想要50万保额怕不够扛大病,想冲100万又担心保费超预算”

“同样买50万,为啥朋友比我少花2000块?”



其实保额和保费的关系,没那么复杂——保额是“刚需目标”,保费是“可调节成本” ,千万别搞反顺序!



1. 为什么保额必须 “够”?

在年龄、健康、保障期限都一样的前提下,保额和保费是“正相关”的——你要的“救命钱”越多,每年交的钱自然越多。



但记住:宁可少花点钱砍“附加责任”,也别为了压保费砍保额。



比如把50万保额砍到30万,看似每年省2000,真要是得了癌症,医保报完还得自付30-50万,这30万保额根本不够填坑,等于白买。



2. 保额该买多少?



买重疾险的核心是“扛住大病的经济冲击”,所以第一步必须先算清“你需要多少保额”:



参考公式:保额=重疾医疗缺口(约30-50万)+ 2-3年家庭年收入(比如年收入20万,就加40-60万)



算下来,普通人至少要50-80万保额,才能覆盖治疗费+养病期间的收入损失+康复费。



确定保额后,再根据预算调保费——比如预算不够,先保到70岁(比保终身便宜30%),或者暂时不加“癌症二次赔”,等以后有钱了再补,总比保额不够强。



同样保额,为啥有人保费差3倍?5个关键变量藏玄机

很多人疑惑 “明明都是 50 万保额,朋友花 5000,我花 1.5 万”,其实差异源于 5 个变量:





3.保费杠杆:花小钱办大事的关键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困惑:销售说这款产品杠杆高,到底啥是杠杆?



杠杆率=保额÷保费,比如 “年交 5000 元保 100 万”,杠杆率就是 200 倍(100 万 ÷5000 元),杠杆越高越划算。



举个例子:

    A买定期寿险:年交5000元,保100万,杠杆率200倍(100万÷5000元);

    B买终身寿险:年交1万,保50万,杠杆率50倍(50万÷1万)。

显然A花更少的钱,撬动了更高的保障,这就是高杠杆的优势!



但是要注意这两个误区:

    为了杠杆高,故意买低保额(比如明明需要50万重疾,却只买30万);

    盲目追 “返还型”:返还型重疾杠杆低(比如年交 1 万保 50 万,杠杆率 50 倍),不如消费型(年交 5000 保 100 万,杠杆率 200 倍)——“返还” 的本质是 “你多交的保费产生的利息”,不如把省下来的钱自己理财。



保险的本质是“用确定的小钱,转移不确定的大风险”。



保额够不够,决定了风险来临时你能不能扛住;杠杆高不高,决定了你花的钱值不值。





三、产品条款



了解了最重要的保额和保费杠杆之后,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重疾险产品的不同条款。



买重疾险时,是不是常被“定期”“终身”“单次赔”“多次赔”这些词绕晕?



其实重疾险的分类没那么复杂,今天就从“保障期间”和“赔付次数”两个维度,帮你理清头绪~



一、按保障期间分,重疾险有这3类

1. 一年期重疾险:短期过渡的“平价之选”

    特点:保障期仅1年,保费便宜(几百块就能搞定),适合刚毕业、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或者作为临时保障补充。

    注意:采用“自然费率”,年龄越大保费越贵;而且稳定性差,可能因为产品停售、健康变差等原因,第二年续不了保。

2. 定期重疾险:中长期保障的“性价比之王”

    特点:保障期固定,比如保10年、20年、30年,或保到60岁、70岁。保费适中,采用“均衡费率”,投保后每年保费不变,不会随年龄上涨。

    优势:用不算高的预算,就能锁定几十年的重疾保障,适合家庭责任重(比如有房贷、养娃)的人群,覆盖人生关键奋斗期。

3. 终身重疾险:一辈子安心的“终极保障”

    特点:保障期是“终身”,从投保到去世,只要确诊符合条件的重疾,就能赔。不用担心老了买不到保险,也不用纠结续保问题。

    不足:保费较高,毕竟保一辈子,适合预算充足、想给未来加份“定心丸”的人。



二、按赔付次数分,重疾险有这2类

1. 单次赔付重疾险:简单直接的“基础款”

    赔付规则:一生中第一次确诊约定重疾,赔完钱,合同就终止了。

    适合人群:预算有限、追求高杠杆(花少钱获高保额)的人,毕竟保费相对便宜,能优先把保额做足。

2. 多次赔付重疾险:更全面的“进阶款”

    赔付规则:第一次赔完后,合同不终止,以后再得其他约定重疾,符合条件还能再赔(通常有间隔期,比如1年或2、3年)。

    细分两类:

1分组多次赔:保险公司会把重疾分成好几组(比如5组、6组),每组里有多种病。赔过某一组的病,这一组的其他病就不再保了,其他组还能赔。

1不分组多次赔:不分组!赔过一种重疾后,只排除这一种病,剩下的所有重疾还能继续保。保障更全,但保费也会贵一些。

    适合人群:担心“一次重疾后,余生再无保障”的人,尤其是家族有重疾史、注重长期风险防范的朋友。



总结一下

    短期过渡、预算紧张:一年期重疾险(不含身故)+ 单次赔付,先搭起基础保障;

    覆盖关键期、性价比优先:定期重疾险,按需附加身故责任,搭配单次 / 多次赔付;

    保终身、求全面:终身重疾险(含身故)+ 多次赔付(尤其是不分组),一步到位更安心。



实操训练

掌握了核心逻辑和产品分类后,我们通过 “实操” 教你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保障力度。

1. 先锁“核心保额”,再砍“非必要责任”

比如你需要80万保额,预算只有8000元:

    第一步:先买80万保额(核心需求不能砍)

    第二步:调保障期限——选“保至70岁”(比保终身省30%)

    第三步:砍附加责任——暂时不选“癌症二次赔”“心脑血管二次赔”(再省20%)

    最后:选30年缴费,年保费大概7500元,刚好在预算内

等以后预算涨了,再补充一份“终身重疾险”或加上“二次赔”责任,灵活又划算。



2. 用“产品组合”堆保额,比单买便宜

单一产品买100万保额可能超预算,但“消费型+定期型”组合,能花更少的钱拿到高保额:

比如30岁男性,预算1万元:

    方案1:单买100万终身消费型,年保费约1.5万(超预算)

    方案2:50万终身消费型(年保费7500)+ 50万定期重疾(保至60岁,年保费2000),总保额100万,年保费9500元(预算内)

这样60岁前有100万保额(扛住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60岁后还有50万,够用又省钱。



最后总结一句:

买重疾险,保额够不够,比保费贵不贵重要100倍。



别纠结“每年多交1000还是少交500”,先确保保额能扛住大病的冲击,再用上面的技巧调保费——毕竟真遇到风险时,能救你的是保额。



如果还是算不清自己需要多少保额,或者不知道怎么选产品,加我微信 | mrgduan  提供1对1定制咨询服务



四、产品责任



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预算、保额、和要买的产品类型。



接下来看一下重疾险中的产品责任



不同保司的重疾险侧重点和条款细分都不一样。



看懂产品条款才能让你挑到最合适的产品



重疾险都有哪些保障责任?



重疾险的主要保险责任有四个,分别是重度疾病(重症)、中度疾病(中症)、轻度疾病(轻症),被保险人保费豁免,一些重疾险还会有其他保险责任,例如身故或全残、癌症二次赔付/多次赔付、投保人保费豁免等责任



1、主要责任



2、不同保险产品的其他责任





重点看什么?

1、赔付次数 :

重疾多次赔 > 重疾单次赔 ;中症多次赔 > 中症单次赔 ;轻症多次赔 > 轻症单次赔



2、赔付金额 :

a 重疾首次通常为100%保额 ;部分重疾多次赔产品,二次赔付比例为120%(赔付比例越高越好)

b 中症赔付比例一般在40%-60%,赔付比例越高越好

c 轻症赔付比例一般在20%-30%,赔付比例越高越好



3、赔付形态

(重疾、轻症中症全部不分组的重疾险>重疾分组的重疾险)优于 (重疾科学分组的重疾险>重疾非科学分组的重疾险)



分组就是把重疾险保的一百多种疾病分为多个组别,每组疾病只赔1次,赔付后该组内其他疾病的保障终止。



举例小王得了“严重心肌炎”获赔后,又得了“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由于这两种疾病同属于D组,因此这次心梗无法获赔。不久,小王又确诊了“恶性肿瘤-重度”,由于恶性肿瘤是另一组的疾病,因此这次可以获赔



4、病种

高发的重症,数量和疾病定义有监管的约束,买的时候不用太操心。



轻中症疾病中,行业只强制约束了3种最高发的轻症,即“恶性肿瘤-轻度”、“较轻心肌梗死”、“较轻脑中风后遗症”。除此之外,各家保司自由发挥。



轻中症疾病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关注有没有覆盖高发病种。高发疾病都有保障,就能覆盖大部分的风险。



5、特别约定

等待期:通常为90天-180天,等待期越短越好



间隔期:是指重症、轻症中症多次赔的产品,前后2次赔付之间要求间隔一定时间,间隔期内患病无法获赔,所以间隔期越短越好。目前分组的重疾险常见要求间隔180天,不分组的重疾险通常是365天。



三同条款:是指因同一疾病原因、同次意外伤害、或同次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保险公司只赔1次。比如因糖尿病导致慢性肾衰竭和双目失明,仅赔其中1项。(同一疾病原因)

重疾、轻症中症无三同重疾险>重疾、轻症中症有三同重疾险



重后赔轻中与隐形分组:

    重疾赔付之后,轻中症是否继续赔?

    隐形分组:重疾与2轻中症是否有分组,重疾赔付之后,同组中轻症不再赔付。例如赔了“恶性肿瘤——重度”后,与其同属第1组的“恶性肿瘤—轻度”、“原位癌”就不再赔了。

    重疾赔付之后轻中症继续赔最好、重疾与中轻症无隐形分组最好





小结

总的来说,挑选重疾险的核心逻辑,就是紧扣前面提到的“赔付次数、赔付金额、赔付形态、病种覆盖、特别约定”五大关键维度



最后建议大家结合自身预算、健康状况和保障需求综合权衡,不用盲目追求“全保障”。



只要把上述核心要点抓牢,就能选出贴合自身需求、真正能抵御大病风险的重疾险,如果还有任何保险问题,欢迎找我详聊



五、公司



总会有人问:“这家公司没听过,靠谱吗?”“大公司是不是理赔更痛快?”



其实选保险公司,真不是看名气大小那么简单。



很多人觉得“没听过的公司不能选”,但保险行业有个硬核真相:

所有保险公司都在银保监会的“眼皮子底下”运营——注册资本至少2亿,还要交保证金、定期披露偿付能力,就算真出问题,监管也会安排其他公司接盘,你的保单权益不受影响。



说白了,不管公司名气大不大,只要合规经营,就不用担心“赔不了钱”。与其纠结“知不知道”,不如盯紧这几个硬核指标~



以下是整理好的 挑保险公司4大硬标准表格 ,建议收藏文章对照选????



最后总结:选保险公司的优先级

    优先看 “偿付能力 + 投诉率”(必须达标,否则再有名也不选);

    再看 “服务是否匹配习惯”(喜欢线上操作选互联网公司,偏好线下选传统公司);

    健康异常的人,优先选 “核保宽松” 的公司(比如有乙肝,选能标准承保的);

    最后再考虑 “品牌偏好”(非必需,除非你愿意为名气多交保费)



重疾险的核心是“条款里写的保障”,保险公司是“兑现承诺的人”。只要这个人靠谱,条款又适合你,就不用纠结啦~



六、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简单来说,就是保险公司在基础保障之外,为客户提供的额外服务。不仅能够帮助客户更好地应对疾病风险,还能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就医体验。



但要注意,通常增值服务是不写进合同的,单独有一个服务手册说明,是可变化的。每家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容都不同。通常互联网产品提供的增值服务,是没有线下产品的丰富、实用。因为互联网产品更注重性价比,而线下保险产品更注重服务。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重疾险增值服务包括:重疾绿通、线上问诊、多学科会诊、二次诊疗意见、海外医疗、恶性肿瘤特药、就医陪同、心理咨询、重疾护理等。











最后看增值服务的选择原则:

    先看基础保障:保额够、病种全、条款好,再看增值服务;

    优先选 “稳定的服务”:比如大公司的绿通服务更成熟,小公司可能随时取消;

    不为 “增值服务多” 多花钱:比如 A 产品比 B 产品多 2 项冷门服务,但保费贵 1000,不如选 B 产品,把省的钱花在保额上。


写在最后:重疾险没有 “标准答案”,只有 “量身定制”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你应该大致明白重疾险的选择逻辑和标准了。



选择保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适合别人的网红产品却不一定适合你



家庭情况、职业特性、健康状态……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注定了每个人的保险方案都该是 “私人定制”。

需要仔细的对比不同产品的优劣,选出最适合你自己的重疾险。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未雨绸缪”



如果你现在:

✅ 拿着体检报告,不知道自己的体况能投哪款;

✅ 对比了多款产品,还是分不清条款里的 “坑”;

✅ 想知道 “50 万保额够不够”“要不要加身故责任”;

别慌!随时可以来找我聊聊~ 提供1 对 1 免费咨询服务,帮你梳理体况、解读条款、匹配方案。



关于我

96年明亚保险经纪人小卷| infj绿老头  | 微信:mrgduan         

六年互联网大厂运营(字节美团阿里)现专研保险条款           

✅专业买手:医疗、重疾、储蓄            

✅服务承诺     

【需求分析-方案定制-沟通调整-保单服务】全流程负责      

【高共情专家,快速识别您核心需求】   

【提供终身保单管理服务】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9-19 23:02 , Processed in 0.0417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