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回复: 0

香港保险迷局:资深规划师深度解析高净值客户的跨境资产配置策略

[复制链接]

855

主题

855

帖子

257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75
发表于 2025-9-10 14: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香港保险市场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内地客户蜂拥而至的热潮,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上关于其真实价值与潜在风险的激烈讨论。        

             曾有知名学者通过网络平台指出香港保险可能存在的“七大误区”,将这一话题推向风口浪尖。然而,即便是在这些质疑声中,香港的各大保险公司营业厅和酒店大堂,依然是宾客盈门,咨询和签单的客户络绎不绝。        



             自 2023 年边境重新开放以来,香港保险业重新焕发活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这种竞争态势促使保险公司不断提升产品的预期回报率。例如,行业巨头友邦保险(01299.HK)的“盈御多元计划”便曾将所谓的“百年预期收益”提升至 7%。        

             值得澄清的是,此处提及的“百年预期收益”,指的是部分长期储蓄型香港保险产品,其在理论上以复利方式计算,假设投资回报持续 100 年所能达到的潜在收益率。        

             为防范无序竞争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香港保险监管局于今年初明确规定,演示收益率不得高于 6.5%。对此,友邦保险迅速调整策略,在新规生效前夕,推出了一款侧重于“资金更快回笼”和“早期收益更高”的新产品。        

             这种保险公司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动态平衡,无疑反映了行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的深层考量与潜在挑战,以及高预期收益承诺背后,客户需要了解的诸多细节。        
拨开“高收益”的迷雾

             公众舆论曾犀利地指出香港保险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所谓的 7%“稳健回报”难以实现,收益承诺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以及提前退保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限制。这些观点虽措辞激烈,却也触及了产品设计的本质。        

             “7% 的回报”一度是香港保险产品销售的亮点。坊间甚至有评论称,要真正享受这 7% 的潜在收益,可能需要将保单持有至百岁高龄,其实现条件颇具挑战性。        

             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确实印证了部分担忧。        

             进入 2023 年,香港保险市场的产品推陈出新。各家公司似乎都将更高的预期收益、更灵活的资金提取机制以及更丰富的附加功能,作为其产品的标准配置。        

             例如,作为行业领导者的友邦保险,其旗舰产品“盈御多元计划”就曾将百年预期收益率从 6.5% 进一步提升至 7%。        

             然而,正如市场分析所言,这种高达 7% 的预期收益率,其最终实现程度充满了显著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保单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高度依赖于非保证投资的表现。        

             以某些产品为例,其资产配置中权益类投资的比例可能高达 75%。这种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提升保单的演示回报率。        

             同时,保单收益中“确定”的部分——即保证收益率,通常被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从长期来看,这类产品的保证收益率年化甚至不足 0.5%,仅能确保客户收回大部分本金。        

             这意味着,客户在保险计划书上看到的诱人数字,大部分是基于乐观假设的非保证利益。        

             至于包括非保证部分在内的总收益最终能兑现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        

             今年,友邦保险大力推广的产品多为近期上市,其 2024 年的分红实现率普遍达到 100%。        

             然而,我们需审慎看待的是,其部分早期的产品,收益表现已显露疲态。        

             例如,友邦 2015 年推出的“充裕未来”系列,其 2024 年的分红实现率已从上一年度的 97% 下降至 93%。        

             此外,关于收益主要依靠后期复利、以及提前支取将影响最终回报的观点,也得到了产品设计的印证。        

             当前香港市场上的主流储蓄保单,多采用英式分红机制。这意味着一部分红利会即时分配,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终期红利,以复利形式累积,使得长期回报看似非常可观。        

             但若客户选择提前支取,则可能丧失部分未来复利增长的潜力,实际到手金额会显著减少。        

             同时,占比较大的终期红利会随市场波动,只有在实际领取时才能确定具体数额。一旦未来市场环境不佳,演示计划书中那些亮眼的数字,很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然而,公众讨论中可能较少提及的是,香港保险“高收益”的表面下,其潜在的风险管理机制常被忽视。        

             从香港保单的设计原理来看,在保单初期,现金价值主要由保证部分构成,因此较为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非保证部分的比例会逐渐增加,导致现金价值的波动性增强。        

             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客户在购买时可能低估了其潜在波动性。在实际销售环节,代理人有时会侧重强调复利带来的长期增长潜力,而对复杂的实现条件和风险敞口,则可能讲解不足。        


规管演进与市场适应

             过高的演示收益率,不仅可能造成客户预期偏差,也加剧了市场内部的激烈竞争,最终促使监管机构采取行动。        

             今年 2 月,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发布了《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该指引明确,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起,港元计价及非港元计价的分红保单,其最高演示年回报率分别不得超过 6% 和 6.5%。此举旨在抑制保险公司通过激进投资假设进行市场推广,引导行业回归稳健发展。        

             香港保监局高层曾撰文警示:近年来,业界为吸引客户存在过度渲染预期回报的倾向。若此势头延续,一旦投资环境恶化导致产品无法兑现宣传承诺,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大量投诉和信任危机,损害香港保险业的长期声誉与稳定。        



             面对监管新规,友邦香港展现了其市场应变能力。几乎在 6.5% 上限生效的同时,该公司推出了一款“优化版”产品——“环宇盈活”储蓄计划。        

             这款产品将演示利率控制在 6.5% 上限内,但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强调“资金回笼速度更快”和“更高前期收益”,并宣称“重新定义了储蓄保险的价值标准”。        

             根据官方资料,该产品在第 30 个保单年度即可实现 6.5% 的内部回报率(IRR),与友邦以往产品相比,显著提升了中短期的预期回报水平。        

             然而,在业内观察者看来,友邦此举可视为在新的规则下寻找竞争优势。        

             监管机构设定演示利率上限的本意,是希望规范市场,促使保险公司降低对“高收益噱头”的依赖。        

             但友邦保险在收益率上限生效的同时,将竞争重心转向了资金回本速度和早期利益。市场普遍关注,此举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监管的初衷,通过新的营销卖点刺激销售,从而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模式。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在 6 月份抢购了 7% 演示收益率旧产品的客户而言,面对短期内推出回报更优的新产品,不少人感到困惑与不满,认为未能享受到最新优势。        

             如此一来,监管新规的市场效应无疑被复杂化,消费者也因此陷入抉择的难题:今日看似“最佳”的方案,或许明日便有更具吸引力的替代。        
跨境资产配置:远见与实操

             友邦保险推出进取型“环宇盈活”计划,是当前香港保险市场持续演进的一个缩影。        



             放眼当前的香港保险市场,各大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友邦、保诚(02378.HK),还是宏利(00945.HK),都在这场动态竞争中寻求优势。        

             一旦某家公司推出了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其他公司若不及时响应,其客户基础和市场份额就可能受到影响,短期业绩也面临压力。这促使行业形成了一种持续的产品和服务优化循环。        

             深入分析香港保险市场的这种活跃态势,可以理解友邦保险乃至整个香港保险业界管理层在业绩方面的考量。        

             尽管友邦保险的保费收入与利润持续增长,并实施了大规模的股票回购计划,但其股价表现有时未能完全反映其业务增长的潜力。        

             在恒生指数有所回升的背景下,友邦保险的股价仍旧呈现波动,与 2021 年的高点相比存在差距。        

             深究其原因,部分在于其增长速度面临新的挑战。        

             例如,衡量公司承保业务增长的核心指标——新业务价值,目前与 2019 年水平大致相当。为在财务报告中呈现良好业绩,持续优化产品和策略成为必然选择。        

             在近期的业绩发布会上,友邦管理层也曾表示,香港等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各销售渠道必须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至于二三十年后,这些保单能否完全兑现演示回报,这更多是长期投资的固有特性,需要客户理性看待。        

             对于中高净值客户而言,赴港配置保险产品,应将其视为跨境资产配置的重要一环,而非单纯追求短期高收益的工具。香港保险的优势在于其国际化的投资平台、美元资产配置功能、以及在财富传承和税务规划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内地利率持续走低的宏观背景下,赴港投保的热潮更需警惕其热度背后,对产品本质和自身需求的充分理解。        

             内地监管部门曾提示,内地客户普遍对香港保险产品理解不深。若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等或夸大宣传,当实际回报未能达到预期时,可能会引发纠纷,并需要内地监管机构协助解决。因此,选择专业的、具备跨境资质的保险规划师至关重要,他们能帮助客户全面评估风险,制定符合自身财富管理目标的跨境资产配置方案。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市场观察与专业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保险产品的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文中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应视为专业金融或保险建议。读者如有任何疑问,务必寻求独立专业人士的意见。对于因未经授权转载或本文内容理解偏差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损害或法律责任,概不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9-20 03:09 , Processed in 0.0512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