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回复: 0

香港保险转介绍模式全解析

[复制链接]

688

主题

688

帖子

20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74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篇港险转介业务看官方怎么说咱们聊过转介业务模式官方原文及初步解读后,不少相熟的朋友和一直关注我的读者,频频聊起香港保险的转介绍模式。网上关于这事儿的说法五花八门,有人觉得是 “薅羊毛” 的好机会,也有人担心 “是不是违规操作”。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让很多人好奇的模式 —— 从它到底是什么,到怎么避开坑,一次性说透。
先划个重点,今天要聊这些:

    香港保险的转介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种 “熟人拉熟人” 的模式,真的合法吗?总有人把它和 “返佣” 混为一谈,两者差别在哪儿?靠转介绍买的港险,后续理赔、保单调整这些事儿找谁办?什么样的人适合参与转介绍?想试试?这几个 “雷区” 一定要绕开!


心急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去看自己最关心的部分~
一、转介绍模式:不是 “卖保险”,而是 “搭座桥”

很多人以为转介绍就是 “帮人卖保险拿提成”,其实完全不是。简单说,这是一种基于信任的 “牵线”:已经买过香港保险的老客户,觉得产品靠谱、经纪人服务到位,主动把有需求的亲戚朋友,介绍给经纪公司的持牌人。等新客户成功投保后,老客户能拿到点 “感谢礼”—— 可能是实用礼品,或者保费打折的优惠。

但这里有个核心规矩:老客户只负责 “介绍人”,不能掺和任何销售环节。也就是说,不能给朋友讲 “这个产品分红高”、“哪个保单更划算”

这一点,香港保监局在《转介绍业务指引》里写得明明白白:转介绍人只介绍客户,不得参与产品讲解、条款解读等任何销售行为,否则就涉嫌违规。



举个例子1:张阿姨前年通过香港某持牌经纪公司买了一份重疾险,经纪人不仅帮她理清了健康告知的细节,每年还主动提醒她保单检视,服务特别贴心。她的侄女刚生完孩子,正琢磨给宝宝配份储蓄险。张阿姨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侄女,顺带把经纪人的联系方式发了过去。侄女和经纪人在香港当地聊了 3 次,根据家庭收入选了一款分红险,投保成功后,拿到了一台空气净化器作为奖励。这就是典型的合规转介绍 —— 张阿姨只做了 “分享体验” 和 “给联系方式” 两件事,剩下的全由持牌人处理。

举个例子2:香港某咨询公司A和香港某经纪公司B有业务往来,了解到该经纪公司业务模式正规、流程规范并经营多年,A就把自己公司客户中有意向购买香港保险的客户C推荐给香港经纪公司B,由经纪公司B的持牌人来服务客户C,并提供受规管的销售建议。当客户C成功在经纪公司B购买港险并过了冷静期后,经纪公司按照转介协议向香港A公司支付一笔转介绍推荐费用,香港A公司根据实际转介人分配转介费。这和返佣截然不同,合法合规。
二、合法吗?看这 3 个 “硬标准” 就够了

“这模式是不是打擦边球?” 这是被问得最多的问题。答案很明确:合规的转介绍完全受香港保监局监管,是合法的。但前提是要满足 3 个条件:

    主体合规:非老客户转介绍人必须通过非从事保险的企业(不是保险公司也不是经纪公司)进行,只能和第三方机构签约,不能私下和经纪人或经纪公司合作。行为合规:转介绍人不得参与销售流程,比如不能说 “我觉得这款产品适合你”,只能客观分享自己的投保体验。奖励合规:奖励介绍费必须由持牌经纪公司合作的三方企业发放,且形式公开透明,不能是经纪人私下给的现金返佣。


香港保险业以监管严格著称,保监局 2019 年就专门出台了转介绍业务指引,目的就是规范这种模式。反过来想,如果它不合法,监管机构何必花力气出指引呢?

但要注意:如果跳过三方机构,由个人私下牵线,甚至承诺 “买保险返你 多少”,那就是妥妥的违规行为 —— 这已经不是转介绍,而是 “返佣” 了。
三、转介绍 VS 返佣:差的不只是 “形式”,更是 “风险”

很多人分不清这俩,觉得 “不都是拿点好处吗?” 但其实两者的本质天差地别:
对比项转介绍模式返佣行为
主体三方企业主导,有正规协议销售人员个人私下操作
行为边界仅提供联系方式,不参与销售为促成产品,主动或被动返还部分佣金
监管态度保监局明确允许,受监管保护违反《保险业条例》,严打对象
对保单影响不影响保单效力可能导致保单失效,行贿受贿


举个真实案例(来源:香港保监局 2023 年处罚公告):某经纪人私下承诺客户 “投保后返 30% 佣金”,客户投保后,经纪人只返了 10% 就失联了。客户投诉到保监局,不仅没追回余款,反而因 “明知返佣仍投保”,保单被认定为 “基于不正当利益签订”,最终保险公司拒赔了后续的住院理赔。

所以说,转介绍是 “阳光下的共赢”,返佣是 “暗箱里的陷阱”,千万别混淆。
四、售后找谁?别担心,持牌人全程兜底

有人担心:“通过朋友介绍买的港险,万一朋友后续不管了,保单有问题找谁?” 其实完全不用慌。

转介绍模式中,售后责任从头到尾都由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和介绍人没关系。具体来说,你能享受到这些服务:
    日常服务:每年的保单周年报告、红利调整通知,保险公司和经纪公司会主动发给你;想查询现金价值、更改受益人,联系经纪公司就能办。理赔协助:比如不幸出险,经纪公司会帮你整理理赔材料(像医院证明、保单原件等),提交给保险公司,还会跟进审核进度,直到理赔款到账。跨境支持:香港保险涉及跨境操作,比如缴费账户变更、保单迁移,经纪公司有专门的跨境服务团队,比个人更懂流程。


去年有个朋友,通过亲戚介绍买了港险,后来亲戚移民了,他担心售后没人管。结果联系经纪公司后,对方不仅帮他办了缴费账户从香港银行卡换成内地离岸账户,还特意视频讲解了最新的红利演示调整,服务一点没打折。
五、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转介绍?3 类人最 “对口”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与转介绍,这 3 类人往往能做得又合规又舒心:
    “体验派” 老客户:自己买过港险,对产品和服务真心满意,分享时能说出真实感受(比如 “理赔时经纪人凌晨还在帮我核对材料”),这种真诚最有说服力。“人脉广” 的社交达人:比如宝妈群里的意见领袖、企业里的中层管理者,身边总有人聊理财、保险,顺手分享合规的转介绍渠道,既帮朋友避坑,又能拿点奖励。“轻副业” 探索者:想利用碎片时间增加点收入,又不想花太多精力的人。转介绍不用专门学习销售技巧,只要推荐就行,适合想 “躺赚” 点零花钱的人。


但要注意:如果你对香港保险一知半解,甚至自己都没买过,最好别轻易介绍给别人 —— 万一朋友买了不适合的产品,反而伤了感情。
六、避坑指南:这 4 点,少看一条都可能踩雷

最后,给想尝试转介绍的朋友划 4 个 “生死线”,一定要记牢:



    查资质:先看 “牌照” 再合作
    香港保监局官网(https://iir.ia.org.hk/#/search/individual)能查所有持牌机构和个人的资质。输入机构名称,看看是否有 “保险经纪公司” 牌照,成立时间是否超过 5 年(新手机构服务可能不稳定)。

    辨身份:必须是 “香港持牌人” 对接
    内地个人或公司无权销售香港保险,所有沟通必须由香港持牌经纪人进行(可以要求对方出示电子牌照,保监局官网能验证)。如果有人说 “我在内地就能帮你办”,直接拉黑。

    看流程:签约打款必须 “公司打款”
    投保时,保费要直接打到保险公司的对公账户;转介绍奖励,必须由香港三方企业打款到转介人的银行卡(个人账户也可,但必须是香港公司名义转账)。任何私人账户收钱 / 打款,都是违规信号。

    守边界:只做 “分享者”,不做 “销售员”
    记住,转介人只需要告诉朋友 “我在这家买过,体验不错,你可以问问他们的经纪人”,千万别多说一句 “这个产品比内地的好”—— 一旦涉及产品推荐,就可能触碰监管红线。


其实,香港保险的转介绍模式,本质是 “信任经济” 在保险业的体现:老客户用体验背书,新客户靠信任决策,机构用服务兜底,三方各取所需。但前提是守住合规的底线,不越界、不贪心,才能真正实现 “朋友受益,自己得实惠”。

如果还有不清楚的,比如想查某家机构的牌照,或者要保监局的《转介绍指引》原文,可以私信我,我发你链接~

——END——

注: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没有注明“原创”字样的,均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本平台将及时审查并删除被侵权内容,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政策随时变化,注意文章时效性,本文所有内容仅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本文所载资料及内容,无任何邀约、出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之意,有关内容仅属一般资讯。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8-11 20:46 , Processed in 0.0381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