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回复: 0

香港保险的三重陷阱:为什么90%的人都在第15年后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

[复制链接]

643

主题

643

帖子

19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39
发表于 前天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保险的三重陷阱:为什么90%的人都在第15年后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

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预测:2035年,会出现2万个后悔买港险的帖子。

这个数字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它的道理。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当初满怀期待地配置了香港保险,现在却开始默默计算着什么时候能回本。

说到这,我想起前段时间遇到的一个案例。一位朋友2015年买了某家港险公司的储蓄产品,当时销售说10年回本,结果现在都第10个年头了,本金还没完全回来。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香港保险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第一重陷阱:实现率100%的数字游戏

你知道吗,当销售跟你说"实现率100%"的时候,这个数字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猫腻。

实现率的计算公式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分红÷演示分红。但问题就出在这个"选择性披露"上。

保险公司往往会挑选表现最好的产品线或者时间段来展示数据。就好比一个学校宣传升学率,肯定会拿重点班的数据说事,而不会告诉你普通班的真实情况。

更要命的是,香港储蓄险的收益结构本身就有问题。保证部分通常只有0.5%-1%,大头都在非保证部分。销售时展示的是"总现金价值",但实际退保时能拿到的,可能远低于当初的演示值。

我有个朋友就踩了这个坑。当初看计划书上写着第10年能拿回130万,结果真到了第10年,保险公司告诉他只能拿到110万。20万的差距,对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第二重陷阱:回本周期的美丽谎言

说到回本,这可能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了。

销售时说的"10年回本",前提条件是分红实现率稳定在90%以上。但现实是什么?近年来市场波动导致不少产品的实际回本时间延长到了15年左右。

换个角度看,香港储蓄险前5-7年的现金价值通常为0或者极低。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在前几年遇到急事需要用钱,退保可能会亏损85%以上。

这就像把钱锁在保险柜里,钥匙要15年后才能拿到。期间如果有急用,只能砸开保险柜,代价就是损失大部分本金。

有意思的是,首年佣金、行政费用、营销成本等,可能就占了保费的30%-50%。这些钱需要好几年的分红才能覆盖回来。


第三重陷阱:收益预期的认知偏差

很多人觉得收益不及预期只是小问题,实际上这可能是最不值一提的风险。

真正要命的是流动性风险。早期退保损失本金不说,即便回本后提取也会中断复利增长,实际收益大打折扣。

还有汇率风险。美元保单如果遇到人民币升值,比如从1美元=6.4跌到6.0,兑换回人民币的实际收益可能缩水不少,直接抵消部分分红收益。

更别提法律风险了。万一出现纠纷,你得飞到香港打官司,律师费每小时3000港币起。光是这个成本,就够普通人喝一壶的。

说来也巧,我前段时间就遇到一个朋友因为保单理赔问题跑了三趟香港,来回机票加住宿,花了好几万块钱。


为什么美国新加坡的演示利率更保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储蓄险,为什么香港的演示利率比美国新加坡高那么多?

答案其实很简单:监管差异。

香港此前允许非保证部分占比过高,而美国和新加坡要求演示利率必须基于更保守的投资假设,保证收益占比也更高。

欧美市场更注重"保证收益",而香港产品内卷严重,曾经通过高演示利率制造"预期幻觉"。现在监管收紧,演示利率已经从7%降到了6.5%。

投资策略上也不同。香港险企更多配置高风险资产,比如美股、私募基金,而新加坡险企偏好债券、蓝筹股、REITs等稳健资产。


2024年的投资亏损说明了什么?

去年香港险企的投资表现确实不太理想。美股"踩雷",科技股暴跌,2023年美债收益率飙升到5%,加息让旧美债变成烫手山芋,商业地产也暴雷了。

很多人开始质疑:港险的乐观预期从何而来?

其实,香港保险公司有"缓和调整机制",通过保留部分红利储备来平滑短期波动。未来分红实现率可能会更保守,但不至于崩盘。

全球化资产配置的优势在于,尽管短期亏损,美股、基建等长期资产还是能对冲风险的。

不过话说回来,香港储蓄险本质上就是"低流动性+非保证收益"的产品。客户往往不了解"非保证收益"的真实概率分布,而销售却简化成了"确定性回报"。
友邦新品环宇盈活的启示

最近友邦推出的环宇盈活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这款产品在保单第22年度预期IRR就能领跑港险全市场,第30年触顶6.5%天花板。

从产品设计上看,它确实修复了上一代产品短期收益表现的弱点。第10-20年的收益表现仅次于宏利,算是既"扬长"又"补短"的升级。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再好的产品也改变不了香港储蓄险的本质特征:长期持有、非保证收益、流动性受限。


日本人抢购港币的背后逻辑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日本年轻人开始大量兑换港币,甚至专程飞到香港开户。

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对本国货币的不信任,对通胀的恐惧。日本大米价格一年涨了70.9%,高丽菜涨了192.5%,政府债务高达1000万亿日元。

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确实成了"金融避风港"。港险也因此成为"高息孤岛"。

香港保险的投资范围确实更广:40%投向美国科技股,30%投资欧洲基建债,20%投入亚洲REITs,10%投资对冲基金。

相比之下,内地保险投资范围较窄,大多只能投资国债。这种差异确实给了香港保险更大的收益空间。


理性看待香港保险的价值

说了这么多问题,并不意味着香港保险一无是处。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长期主义、多币种配置和财富传承功能。比如无限次更改被保人,这在财富传承方面确实有独特优势。

但如果你只是追求短期回报或者流动性,那真的应该优先考虑其他工具。

如果坚持配置,需要明确几个前提:持有周期至少15-20年,接受非保证收益的波动性,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应对突发情况。

已经投保的朋友,建议定期关注保监局官网的分红实现率数据,对自己的保单表现有个清醒的认识。
写在最后的思考

回到开头那个预测:2035年会出现2万个后悔买港险的帖子。

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它提醒我们一个重要问题:任何投资决策都要基于充分的信息和理性的判断。

香港保险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骗局。它只是一个金融工具,有自己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

关键是要认清自己的需求,了解产品的真实特征,做出符合自己情况的选择。

毕竟,买保险不是买彩票,稳比香更重要。


关于作者

苏江:在个人财富管理路上摸爬滚打多年,踩过股票、基金、房产等各种投资的坑,深刻理解资产配置的复杂性。现将技术思维应用于财富管理,专门为家庭提供:出海资产配置策略、香港保险优化方案、个性化养老规划。我的优势是既懂技术逻辑,又有实战血泪史。有投资困惑、保险疑问、养老焦虑的朋友,都欢迎联系我咨询。

????欢迎微信交流。微信:iamsujiang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8-2 00:27 , Processed in 0.0544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