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回复: 0

香港保险是投资型保险?别再被这些"美丽谎言"忽悠了!

[复制链接]

647

主题

647

帖子

19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51
发表于 昨天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朋友,如果你最近被身边的人安利香港保险,说什么"保障+投资两不误"、"年化收益6%+"、"全球资产配置"...那我劝你先别急着掏钱包。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香港保险这个话题。说实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什么神仙产品。关键是你得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投资型保险的真面目:穿着保险外衣的基金?

先说说什么是投资型保险。简单粗暴地讲,就是把你的钱分成两份:一份买保险,一份去投资。

香港那边主要有几种玩法:投资相连保险(ILAS)、分红型保险,还有最近比较火的保障型投资相连寿险(PLP)。听起来很高大上对吧?

但我得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交的保费,保险公司会先扣掉各种费用,剩下的才去投资。什么意思呢?假设你交10万,可能只有7-8万真正用于投资,其他的都被"管理费"、"佣金"、"保险成本"给吃掉了。

管理费 佣金 实际投资 投资型保险费用结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买了香港保险后,前几年现金价值特别低的原因。不是产品不好,而是游戏规则就是这样。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6%神话"

说到香港保险,最让人心动的就是那个传说中的6%+年化收益。但这里面的水,比维多利亚港还深。

先来看看现实情况。根据实际数据,香港保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大多在80%-100%之间,听起来还不错。但有些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只有50%-60%,而且收益率差距巨大,最高能到6.32%,最低只有2.22%。

更关键的是,那个诱人的6%+收益,人家明确告诉你了:需要40-50年的持有期才能达到!你想想,40年是什么概念?你现在30岁,要到70岁才能看到这个收益。

我有个朋友,前年兴冲冲跑香港买了个分红险,当时代理人画的大饼特别香。结果第二年一看,账户价值还没有本金高。问代理人,人家很淡定地说:"这很正常啊,前期现金价值本来就低,你得看长远。"

朋友当场就懵了。这不是坑人吗?

持有年限 收益率% 预期收益 实际收益
汇率这个"隐形杀手",你想过吗?

香港保险大部分都是美元或港币计价,这意味着什么?汇率风险啊朋友!

我记得2022年那会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3一路贬到7.3,差不多贬了15%。如果你买的是美元保单,光汇率就让你的资产缩水了一大截。

当然,汇率也有涨的时候。但问题是,你能预测汇率走势吗?反正我是不行的。这就像是在赌博,而且是用你的养老钱在赌。
理赔那些事儿:远水救不了近火

买保险最怕什么?当然是理赔难。香港保险在这方面确实有些特殊情况。

首先,地理距离就是个问题。虽然现在很多公司推出了APP理赔,但真正复杂的理赔还是需要跑香港的。你想想,生病了还要折腾去香港处理理赔,这得多糟心?

其次,香港的健康告知要求特别严格,采用"无限告知"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得把所有能想到的健康问题都告诉保险公司,哪怕是很久以前的小毛病。如果漏了什么,理赔时可能被拒赔。

我听说过一个案例,有人买了香港重疾险,理赔时因为没有告知10年前的胃炎病史被拒赔。虽然胃炎和他得的病没什么关系,但保险公司就是不认。最后打了好几年官司才解决。
监管差异:两地法律,一个头两个大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监管差异。

香港保险受香港保监局监管,内地保险受银保监会监管。两套不同的法律体系,出了问题你找谁?

而且,如果你的保单是通过内地代理人签署的,那恭喜你,这是"地下保单",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必须本人亲自去香港签署才行。

有些朋友为了省事,通过内地的"朋友"代买,结果出了问题维权无门。这种事儿我见过不少,真的是得不偿失。
费用透明度:看似清楚,实则模糊

香港保险经常标榜自己"费用透明",确实,很多产品会列出各种费用明细。但问题是,这些费用加起来可不少。

比如保障型投资相连寿险(PLP),虽然监管要求提供更透明的收费结构,但各种管理费、保险成本、基金管理费加起来,每年可能要吃掉你2-3%的收益。

我算过一笔账:如果基金本身收益是7%,扣掉各种费用后,到你手里可能就剩5%了。这还没算上前期的大额费用扣除。

基金收益 7%

管理费 -1%

保险费 -0.5%

其他费用 -0.5%

实际收益 5% 费用层层扣除后的真实收益
个人观点:理性看待,不盲从不排斥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我在黑香港保险。其实不是的,我只是想让大家看清楚真相。

香港保险确实有它的优势:产品选择多样、投资渠道丰富、长期收益潜力不错。但同时也有明显的风险和局限性。

我的个人观点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可以考虑香港保险:
    有足够的闲钱,不影响日常生活能接受至少20年的长期投资对汇率风险有一定承受能力愿意承担跨境理赔的麻烦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建议慎重:
    把它当作短期理财工具期望快速回本或高流动性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无法接受复杂的投保和理赔流程
那些"套路"你得知道

做了这么多年自媒体,我见过太多销售套路。香港保险这块,套路也不少。

套路一:只讲收益不讲风险 很多代理人只会给你看那个漂亮的收益演示表,6%、7%的数字特别亮眼。但很少有人告诉你,这些都是"预期收益",不是保证的。

套路二:拿最好的产品做对比 喜欢拿香港最好的产品和内地一般的产品比较,这就像拿奔驰和夏利比较,有意义吗?

套路三:夸大监管优势 说什么香港监管更严格、更规范。但他们不会告诉你,监管严格的另一面是理赔也更严格,健康告知要求更高。

套路四:制造紧迫感 经常说什么"政策马上要变"、"名额有限"之类的。但实际上,好的产品不会因为你晚买几天就没了。
如果真要买,这些建议请收好

既然聊到这里,我也给想买香港保险的朋友一些中肯建议:

第一,一定要亲自去香港签约 这是硬性规定,任何承诺可以在内地签约的都是违法的。

第二,仔细研究费用结构 不只是看预期收益,更要看各种费用。前期扣费、年管理费、投资管理费等等,都要算清楚。

第三,选择实力强的保险公司 看看公司的分红实现率、投资业绩、理赔服务等。不要只听代理人的一面之词。

第四,合理配置比例 香港保险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但不建议超过总资产的30%。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五,准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从投保到理赔,都可能需要你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没有这个准备,就别考虑了。
现实中的案例分享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买过香港保险,结果各不相同。

案例一:小张的"成功"经历 小张2015年买了一份香港分红险,每年交5万美金,交了10年。现在账户价值确实比本金高了不少,年化收益大概4%多。他挺满意的,觉得比银行理财强。

但我算了算,如果他当时买的是沪深300指数基金,收益可能会更好。当然,这只是事后诸葛亮。

案例二:小李的"教训" 小李2018年买了某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连险,当时代理人说年化收益能达到8%。结果遇上2018年股市大跌,第一年账户价值就亏了20%多。

小李心态崩了,第二年就退保了。结果退保费用高得离谱,50万的保费只拿回来30万。这个教训够深刻的。

案例三:老王的"纠结" 老王2020年买了香港重疾险,今年不幸确诊了癌症。理赔过程还算顺利,但来回跑香港确实挺麻烦的,特别是疫情期间更是折腾。

好在最后理赔款到账了,老王说虽然过程麻烦,但总体还是值得的。
写在最后:保险本质还是保障

聊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保险的本质还是保障,不是投资。

如果你想要投资收益,直接买基金、股票不是更直接吗?如果你想要保障,内地的保险产品也不见得比香港的差多少。

香港保险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在资产全球化配置方面。但这对普通人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风险评估,也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处理相关事务,那香港保险可以作为一个选择。但千万别被那些美丽的数字冲昏头脑。

投资有风险,跨境更需谨慎。不管是香港保险还是其他产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想说,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任何决定之前多做功课总是没错的。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路还是要自己走。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正在纠结要不要买香港保险的你。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讨论。毕竟,聊天比独自纠结要好得多,不是吗?

记住一句话:理财路上无捷径,踏实稳健最重要。香港保险也好,内地保险也好,都只是工具而已。关键是你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

======
关于作者

苏江:AI专家,深耕家庭资产规划、全球资产配置、出海及保单规划领域。 欢迎微信交流。微信:iamsujiang


扫码添加微信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27 07:40 , Processed in 0.0372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